-- 作者:xiehua
-- 时间:2006/3/5 3:36:40
-- [原创]800年“南社遗韵”犹绕梁(图)
图\文本报记者邱伟荣、黄蕾 
这里曾经只是一座安静普通的小村庄,而这份安静却因时间向前推移而逐渐显得不普通。有着800多年历史的茶山镇南社村至今仍散发着她独特的古韵,其古建筑群近日入选“东莞文物八景”,名为“南社遗韵”。 
村子以长形水池为中心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upload/forum/2006030503344911.jpg) 一走进南社古村,村中间的大水池和池边的老榕树让人一下子就忘了都市的尘嚣。依水而建的民居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雨依然保持着原汁原味的明清建筑风格。秋风轻轻吹皱池水,古朴的民居倒映池中,仿佛看到了两个古村,一个在现实中,一个在水彩画里。 
南社村古建筑群具有鲜明的水乡特色。村子以中间长形水池为中心,两边利用自然山势错落排列,巷道布局合理。由民居、祠堂、书院、店铺、家庙、古榕、楼阁、寨墙、古井、里巷、牌门等构成具有浓郁珠江三角洲特色的文化景观,最可贵的是未被破坏的明末清初的建筑比较多,保留下的大量石雕、砖雕、木雕、灰塑及陶塑建筑构件,有较高艺术价值。 
祠堂之多省内罕见 
南社村村委会的工作人员说,南社现有30座祠堂,数量之多在广东省的古村里都是罕见的。而说到南社的祠堂,就不得不提谢氏大宗祠。 
南社谢姓是村里的大姓,始建于1555年的谢氏大宗祠正是他们始祖谢尚仁的祠堂。谢氏大宗祠呈三开间三进院落布局,因翻修过,所以能完整地看到它的面貌。村里人说最神奇的要数始建时用的玉石大香灶了,它会跟着天气变化而改变颜色。出于保护的目的,这个香灶现被村里保管起来,现在在祠堂里已看不到它的身影。 
村头的百岁坊,建筑布局奇特,前面是牌坊,后面是祠堂。据说明朝万历年间,南社村有两对夫妻同时超过100岁,东莞县令李文奎上报朝廷,朝廷准予建祠,公祠就命名为“百岁坊”,所以百岁坊的正面就有像牌坊一样建筑了。 
顺着村民的指引,走过窄长的巷道,记者在几株高大的树木后面找到资政第。资政第是清光绪二年(1876年)进士、官礼部主事谢元俊的书院。书院是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清砖外墙、麻石地面、走廊从天井中间通过,最让人惊叹的是二进间门上的木雕,工艺精湛,上面的花卉群鸟都栩栩如生。 
老建筑“修旧如旧”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upload/forum/2006030503351247.jpg)       石碑记录了村中祖先的辉煌。       村中有价值的建筑可远不止这些,有关方面都在积极地做抢救、保护工作。南社村村委副书记谢柱成说,最近刚完成了两间祠堂的修缮工作。整个工程都是秉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像一些柱子被白蚁蛀空了,维修时并不是把整根柱子换掉,而是把水泥浆灌进去,里面稳固之余又保持原貌;一些木雕上的小人“缺胳膊少腿”的,就按原有的比例、风格重做缺失的部分,再补上去,总之要尽量保持它们原来的风貌。 
现在已是东莞市及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的南社古建筑群,目前正在申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谢柱成介绍说,有关部门已经请了华南理工大学的古建筑专家,为南社村的保护做出了十大维修工程规划,包括恢复一段有800多年历史的围墙、修复几处重点祠堂及民居等。谢柱成说,南社村目前的常住人口有3000多人,还有一部分人住在古村里,即使以后古建筑维修工程完成,也要有人家住在里面,这样才可以保持“人气”,更好地保护房子。 
村民们说,近来不断有旅行者和摄影发烧友来南社参观,特别是周末和节假日。他们对这些匆匆赶来,然后穿行于民居之间的陌生人已是见怪不怪了。
[本贴已被 作者 于 2006年03月05日 03时37分48秒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