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edaihe | |
|
|
等级: 7级谢氏网贵宾 贴子:25159 积分:60554 谢氏币:41 来自:重庆 注册:2006-04-23 |
|
|
|
|
第 1 楼 |
|
谢安 东晋政治家,宰相,太傅(320~385) |
谢安(320~385) ——宰相,庐陵郡公,太傅,东晋政治家、书法家
谢安(公元320~385年),晋,字安石,祖藉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他出身名门大族,祖父谢衡以儒学知名,官至国子祭酒;父亲谢裒,官至太常卿。谢尚从弟。妻王氏、继妻刘氏(沛国刘耽之女、刘惔之妹)。生于晋元帝大兴三年,卒于孝武帝太元十年,年六十六岁。拜卫将军,庐陵郡公,进拜太保。赠太傅,谥文靖。 谢安出生名门,喜爱读书,安年四岁时,谯郡桓彝见而叹曰:“此兒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及总角,神识沈敏,风宇条暢,善行书。弱冠,诣王蒙,清言良久,既去,蒙子修曰:“向客何如大人?”蒙曰:“此客亹亹,为来逼人。”王导亦深器之。由是少有重名。 西晋末年,谢氏家族南迁,“览会稽东山(今绍兴市上虞东山)之胜,遂择而居之”。“少有重名”,与名士王羲之、孙绰、许询,名僧支遁等交游,成为江南一代名士领袖,朝野瞩望。谢安不愿做官,多次被朝廷征召,司徒府聘他为幕僚,朝廷又任之为左著作郎,皆以疾辞。众名士在东山“出则渔弋山水,人则言泳属文”,足迹遍及曹娥江两岸,远至富春江流域、天目山地区。期间虽不得已赴召为扬州刺史僚属,月余即归。朝廷任他为尚书郎等职,亦不就。 在晋升平四年(360年),离东山赴荆州镇西大将军桓温属下为征西将军司马,时年41岁。364年,兴宁二年为吴兴太守;367年,太和二年迁侍中、入殿堂参议政事;372年,咸安二年加吏部尚书、中护军;在宁康元年(373年)以自己的沉着冷静阻止了桓温篡权的阴谋,宁康元年九月迁尚书仆射、领吏部、加后将军;374年,宁康二年诏总关中书事;375年,宁康三年领扬州刺史、都督扬豫徐兖五州军事;376年,太元元年正月加中书监、录尚书事、骠骑将军(固让军号)、总揽朝政;377年,太元二年八月加司徒、后军文武尽配大府(又让不拜)、复加侍中、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幽州之燕国诸军事、假节;380年,太元五年加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建昌县公、出镇广陵、进拜太保(上书让);在太元八年(383年),苻坚率领百万大军,意图吞灭东晋,太元八年五月征讨大都督,九月封太保、都督扬江荆豫徐兖青冀幽并梁益雍凉十五州军事、加黄铖、使持节;谢安以征讨大都督的身分负责军事,最终击败苻坚,并由此诞生了“小儿辈遂已破贼”与“不觉屐齿之折”的故事。
孝武帝时位至宰相,故世有“东山再起”之语。弟谢万卒,谢安乘机脱离桓温回乡理丧。不久,出任吴兴太守,此后,历任尚书仆射,中书监、骠骑将军录尚书事,官至司徒,在桓温与朝廷的夺权与反夺权斗争中,阻止了桓温纂晋。桓温死后,安又调和各方矛盾,基本上稳定东晋政权。《资治通鉴)称:“谢安为宰相……其为政,务举大纲,不为小察。时人比安于王导,而谓其文雅过之”。时前秦强盛,攻陷梁、益、樊、邓等地(今陕西、四川、鄂西一带)。为加强防御致力协调荆扬矛盾.又遣侄谢玄坐镇广陵(今江苏扬州)。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符坚大举南下,朝廷震恐。谢安运筹帷幄,以谢氏家族督练的“北府兵”为主力,出奇制胜,取得淝水之战大捷。继又挥军北伐,挺进中原,一度收复河南失地。 太元十年(公元385年),会稽王司马道子专权,安因位高招忌,为避陷害,带家族出镇广陵(今扬州),不问朝政,拟待形势安定后,取江道回故居东山。“雅志未就,遂遇疾笃”,不得已上疏求还,同年十月十二日病卒于建康,年65岁。 太元十年(385年)八月丁酉日薨,赠太傅、庐陵郡公、谥“文靖”。 赠太傅,封庐陵郡公。谥:文靖。 原葬建康梅岭,因被陈文帝次子始兴王叔陵发掘葬其母,由长城令迁葬于浙江长兴县三鸦岗。石碑上书“晋太傅公墓”。 著有:文集十卷,《隋书经籍志》传于世。 子谢瑶、谢琰。女婿王国宝(即王珉,王导孙,王珣弟)。
晋书:列传第四十九 谢安 http://www.xieshi.org/forum_view.asp?forum_id=11&view_id=1166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