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忠昭明月——抗日英雄谢升标事略 |
|
发布时间:2013-03-11 20:34:59 发布人:宝树网 新闻来源: |
|
一方水土育英雄
临海谢氏,在南宋是台州的望族,右丞相、鲁国公谢深甫,皇后谢道清的故事流传甚广,谢家后代散落于台州各地。
1903年2月18日,谢升标出生于临海邵家渡西洋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艰难的日子使他过早懂事,也培育了他仗义正直,孝敬父母的品格。见到孩子聪明伶俐,父亲深感自己没文化吃了不少亏,孩子怎么也得读书。就这样谢升标6岁时进了一家私塾,读了两年书后,家里实在是交不起学费了,只好辍学。可谢升标并没有停止学习,他每天起早摸黑,帮父母干些放牛、放鸭、喂猪、养鸡的活,一有空就在沙地上,用树枝当笔练字,在朝阳和夕照中读书。在私塾他已学习了《三字经》、《千字文》,并能背诵,以后他又爱上了唐诗宋词;对儒家的经典《论语》《孟子》他更是用力甚勤,反复钻研。
10岁那年,谢升标为分担父母肩头的生活重担,进城在鲍元茂杂货铺当了一名小学徒。
清末民初,临海的商业是相当发达的,有名的商店如王森泰百货店、林达源绸缎店、杨茂聚五金店、李文宽笔庄、一洞天茶馆、蔡永利秤店,都是远近闻名。谢升标当学徒的杂货铺是一家普通的店铺,但生意仍很不错,那时店铺都是高高的柜台,谢升标人还小,经常站在凳子上做生意,热情周到,熟客们都爱怜地称他“小伙计”。而这个“小伙计”生性乐善好施,全然不懂生意经,见了清苦的人来店里,总是格外关照,常常少收,多给东西。时间一长难免被店里察觉,一次卖糖时,谢升标又关照起贫苦顾客,被老板娘撞见,立即暴跳如雷,抄起扫帚柄一顿没头没脑的乱打。人穷志不短,谢升标天生是个硬骨头,他不吃老板娘这一套,辞了伙计,回到家中。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响起枪声,全国响应,势如燎原烈火,一个月左右时间,全国22个省中有17个省宣布独立。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清宣统三年,岁次辛亥)1月1日(农历11月13日)晚10时,孙中山于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史称辛亥革命。这是中国由帝制“转入”“民治”的新时代,封建帝制如从秦始皇于公元之前221年统一六国算起,到那时已历经2133年,这样一个翻天覆地的革命,引起社会的动荡也是空前的。各种思潮迅速流传。民主,自由,革命的大潮激荡全国,也强烈吸引着当时的青年一代。临海虽地处边远,但也同样连接着时代的风云;杨哲商,王文庆等一批临海人,都投身于这场大革命的激流之中,并成为先驱和烈士。在这样的动荡岁月中,谢升标不知不觉成长为一名少年,他亲眼目睹、亲身感受了乡亲们苦难深重的生活,暗暗立志,长大要学成本领,投身于改造社会,建立一个富强国家的事业中,要让外国人不敢轻视中国人,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1919年5月4日,为抗议,英,美,法,意,日“五强”操纵下的巴黎和会,无视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北京各校学生三千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集会和游行示威,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这就是著名的“五四运动”。这一年,16岁的谢升标满怀救国热情,离别故乡和亲人,决意投军,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烽火江南百战多
谢升标在革命军中历练几年后,为实现自己学成真本事,报效国家的抱负,多次寻找报考军校的机会。1926年,谢升标考入中央军校第三期。他谨奉“不要钱,不要命,爱国家,爱百姓”的“黄埔军魂”。毕业后,谢升标在革命军第6师34团任上尉机枪连长,南征北战,勇猛冲杀,屡建战功。1927年,北伐军一个团在赣南遭遇孙传芳部队的埋伏,伤亡惨重,谢升标率机枪连驰援。为了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他率部从山后悄悄登上山顶,居高临下,造成猛虎下山之势。他自己端着机枪冲在最前面,战士们紧跟连长,如飞将军从天而降。在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下,敌人阵脚大乱,不知谢升标到底有多少兵力,在腹背受击的情况下,丢盔弃甲,狼狈而逃。这一仗转危为安,谢升标受到嘉奖。1929年他入庐山军官训练团,成绩优异,升任中校团长,1933年又任师教导队长。1935年被派去中央防空学校深造,毕业后任上校旅长。从一名小学徒成长为青年军官,谢升标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这时的他可以说身经百战,是一名有勇有谋的指挥员了。
1937年8月9日,日军挑起虹桥机场事件。8月13日523团第一营在闸北“八字桥”与日军遭遇,淞沪之役拉开战幕。那是场上百万人的大战。中国方面调动72万军队占全国正规军的三分之一,日军总兵力也曾至30多万,凭借陆、海、空立体攻防的军事优势,疯狂反扑,中方将士在没有制空权和坦克装备的情况,凭着血肉之躯和誓死卫国的勇气和决心,与日军展开一街一巷的争夺。谢升标也在此时奉命率部参加了会战,并在南翔战役中赢得“虎胆英雄”称号。
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间,第三战区总指挥薛岳先后建立黄山山脉和天目山游击根据地,指挥三战区各部挺进苏浙皖敌后,对京杭、沪杭等各交通线及长江航道展开游击战争,牵制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稳定了江南战局,有力配合了徐州会战。淞沪会战后,谢升标部由于伤亡和走散,严重减员,撤到浙皖赣边界集结待命。当时跟随他的只有几百人。 1937年12月薛岳任命他为苏浙皖边区游击司令部少将司令,率部在江苏宜兴建立游击根据地,开展敌后斗争。
在宜兴,谢升标利用编发油印小报《边游日报》、贴抗日春联、抵制日货等,对民众进行教育,坚定了百姓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决心。他还铲霸除奸,招募热血青年参加游击队,礼贤下士求访良才,共谋抗战大计,先后招募了龙池山澄光寺高僧恒海法师僧徒,收编了句容茅山一带和长兴县被日军冲散的地方武装,扩充实力,一时声威大振。一年时间,从刚进山时的几百人,壮大到三万之众。
谢升标的游击部队活跃于苏、浙、皖三省边区,组织民众,破坏交通,夜袭日寇,屡建奇功,弄得日寇惶惶不可终日,迫使宜兴、溧阳一带的日军龟缩在城里不敢出来。当时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游击队,打东洋,白天炸桥梁,夜里爬城墙,打得日本小鬼叫爹娘”。据现有的文献记载1937年12月22日,谢升标率部堵袭日军转移,炸毁京杭国道宜兴县潘家坝桥梁,毙敌多人,毁敌战车两辆。12月23日,日军秋山中队炮兵联队向长兴转移,谢得到情报后立即率部前往拦截,毙敌多人,毁敌大炮两门。1938年1月8日,谢升标派一个小分队潜入宜城西北的宋渎小镇,收集国军撤退时留下的枪支弹药。11日,谢升标得到侦察人员的报告,驻在宜城的日军正准备撤退,派人烧掉日军撤退时必经的宁杭国道上的轸村公路桥,然后派第二中队队长石一峰带领一个中队疾驰宜兴城,全歼了这股日军,收复了宜兴城。
日军在宜长公路上驻了一个班,这个班的任务就是守护公路交通线路,是游击队活动的一颗钉子,谢升标派长兴抗日义勇游击队天天去袭击这个班,活捉了一个日兵,烧毁了敌人的一辆车子,迫使日军撤走了这个班,拔掉了这颗“钉子”。
1938年2月21日,日军为了保护公路交通线,调集了不少人员从下新河据点出发,对别桥一带进行扫荡,妄图消灭游击队,沿途实行烧、杀、枪的“三光”政策,谢升标的司令部当时正驻在别桥,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谢升标毅然决定:粉碎敌人的扫荡,打掉日寇的嚣张气焰,巩固苏、浙、皖边区的敌后游击根据地。谢升标下达命令,游击队集中兵力反扫荡,坚决粉碎敌人的阴谋。他亲临前线指挥,我游击队在陈家桥旧兜圩与敌激战七天七夜,虽然我军也有惨重伤亡,但终于彻底粉碎日军的疯狂扫荡。
这一战,毙敌136人,内有少佐1名,伤敌数百人,生俘34人,内有松井副官1人。游击队血战陈家桥,报上称“旧兜圩战斗”,极大地鼓舞了当地军民的抗战热情,谢司令的威名传遍了边区。
接着,谢升标率部配合国民党第三野战兵团第4军第59师、第60师对日作战。苏、浙、皖边区游击司令部的活动范围很广,东起太湖,西至溧阳,南至长兴、广德,北至常武、金坛等地,他们以大化小,既分散又集中, 常神出鬼没地在敌占区打击日军,使日军后院起火,首尾不能相顾,惶惶不可终日,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战场的作战,当时上海申报在报道抗日战场胜利消息时写到:“谢升标部配合第60师击破由无锡、金坛进犯之敌,并破坏京杭国道交通,使敌失去增援,为正面战场的胜利起了很大的作用。”
谢升标在宜兴站稳脚跟后,为打击日寇的气焰,增强边区人民抗日的信心,展开了锄奸除霸的斗争。
苏浙皖边区沦陷后,当地的一些地痞流氓,各方的土皇帝都纷纷投靠日军,欺压百姓,鱼肉乡邻。溧阳县有一流氓头子陈燮坤和他的胞弟陈立三在溧阳一带散布“抗战必败”,“抗日亡国”的亡国论,为日军所赏识,他们卖国求荣,依仗日军的淫威,拼凑了溧阳县维持会,操纵了溧阳县政治、经济大权,死心塌地投靠日军,为虎作伥。他们将溧阳县工商界人士手中的物资控制起来,拿去讨好日本人,满足日军的物资需要,不管是工商界人士还是平民百姓,只要是对日本侵略军发泄一点不满,就抓起来送到日军宪兵司令部,以“土匪”、“游击队”的罪名杀害;有一次,日军就这样集体屠杀了11个无辜的平民百姓。1937年12月,日军撤出了溧阳城。
谢升标率部进驻,让占聚民写了“请帖”,把维持会的9个头子的名单写上,请他们到三官堂开会,等他们来到后,占参谋长命令卫兵把他们抓了起来,当时因为对这些人不太熟悉,人和名字对不上号,只抓住陈燮坤、费瑞麟、王履宗、黄福林、吴子屏、史桂观等6人,陈立三、葛萼生两人逃走,张志刚因家里移祖坟没有到会被漏网。溧阳工商界人士、各方绅士、广大民众得到这些汉奸被谢司令抓起来了,群情激昂,纷纷到司令部控诉他们的罪行,要求严惩汉奸,谢升标表示:“我们不能像日本人那样乱杀人,要通过审讯,通过调查,把这些汉奸的罪恶公之于众,然后再给他们定罪。”谢升标亲自进行了审讯,并叫政治处派人进行调查核实,然后将这6人的罪状公布于众。以“苏、浙、皖”游击司令部的名义出了布告,于1938年2月1日(即农历正月初二日)召开公判大会,根据6个汉奸的罪行,全部判处死刑。这些汉奸被严惩后,整个溧阳县各界人士,民众无不拍手称快。
在宜兴张诸镇,日寇撤出以后的一段时间里,社会秩序相当混乱,地痞流氓、各股恶势力到处为非作歹,各据一方,弄得居民不敢上街,乡村农民不敢进城,商店不敢开门营业,为巩固根据地,维护社会治安,谢升标贴出“安民告示”,并派人敲锣喊话,警告扰乱社会治安、敲诈勒索的地痞流氓,社会恶势力必须改邪归正,从此安分守已,不得胡作非为;否则要受到严厉的惩罚。并发出通知,动员工商界投入正常的生产和经营,由部队给以保护,动员当地原区长、保长出面维持社会治安。区、保长们因为有谢司令支持,胆量也壮了不少,站出来说话。整个张诸镇的社会治安有了很大的转变,老百姓渐渐恢复了正常生活。
由于日寇占领期间,汉奸、恶霸横行,社会风气严重败坏,流氓、赌博、嫖娼之风盛行,老百姓只有摇头叹息。贫苦农民出身的谢升标对这些现象深恶痛绝,他根据民众的反映,叫政治处起草了禁赌禁娼的规定布告于众,决心采取严厉措施整治社会风气。布告贴出数天后,表面上好像有所收敛,可暗中活动还是十分猖獗。为了取得禁赌的实效,一天晚上,谢司令派出几百名士兵化装成老百姓混入赌场,以鞭炮声为信号,统一行动。正当赌徒们赌红了眼睛的时候,一阵鞭炮,士兵们掏出了手抢,一声“不许动!”赌徒们目瞪口呆,只有束手就擒,这日一下子抓获了三百多个赌徒,谢升标亲自把他们集中起来进行教育,要他们写交代,并叫他们的亲人写担保书,有担保人才能放他们出来,如果再次赌博,就要追究担保人责任,赌徒和担保人要双双受罚。这次行动把张诸镇的赌博之风煞住了,老百姓无不感到痛快。对付娼妓活动,谢升标也不含糊,他严令张诸镇上10多处从事卖淫的场所,在七天内关闭,由军队查抄,没收财产,并将鸨婆游街示众。并规定,抗战期间,妇女不准擦胭脂,涂口红,穿奇装异服,如有违令者,要剪发以儆效尤。
在整治社会治安的同时,谢升标主动为百姓办实事,宜兴一带山区,由于战乱,缺烟少盐,抢购烟丝偷卖私盐成风,谢升标派人帮助烟店采购烟叶,帮助烟店维持卖烟秩序,平息了抢烟风潮。为了解决老百姓的吃盐问题,谢升标亲自率领部队,先后多次打进日寇占据的宜城、徐舍、和桥等镇,购运食盐至张诸,解决了张诸一带山区民众和部队的食盐供给,在当地百姓中留下了动人的口碑。
血洒疆场存浩气
1938年3月,徐州会战前夕,日寇进逼溧阳,时任苏、浙、皖少将游击司令的谢升标在赴屯溪向第三战区长官薜岳请示机宜后,为配合59师.60师与日寇正面的作战,率部于广德凤凰岭,金鸡山一带出击敌后,运动中与敌遭遇,地势极为不利,敌据山巅枪炮齐下,此时,日寇在59师60师强大攻势下,唯剩下金鸡山一带的退路,于是孤注一掷,疯狂突围,对担任夹击的谢部形成反包围,谢升标沉着应敌,坚守待援,为占领有利地形,率部仰攻,不幸被日炮弹击中阵亡,时年35岁。谢升标的遗体被护送至金鸡岭。由太华乡大涧村村长汪荣生张罗,用广德式厚棺入殓,在“兴福庵”前200米处的竹园里落葬,与青山翠竹同眠。副司令吴保恒主持了追悼会,当地军民上千人参加了大会,战士们鸣枪致哀。
谢升标牺牲后,各地报纸纷纷作了报道,消息传到他的家乡临海。1938年4月25日下午2时,临海县抗日自卫委员会及各界人士,为谢司令抗日阵亡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谢升标家属,所在部队代表和1000多民众参加公祭,沉痛悼念抗日英雄谢升标司令。白衣如雪,白花如云,各界人士纷纷携来挽联,表达对谢升标为国捐躯的敬意和哀思:
县妇女会的挽联写道:“壮志贯河山英雄为国捐躯足使倭奴战栗;精忠昭明月勇士留名就义尤堪薄海同钦。”
敬一小学挽联书石达开语云:“我志未酬人亦若,东南到处有啼痕。”
回浦中学的挽联是“杀敌著奇功韫略翻新智勇群推谢幼度;成仁悲此日风云变色梦魂合伴戚南塘。”
还有部队官兵的挽联书:“未逐倭寇弹尽援绝浴血千秋含愤激;已捐身躯殉国取义流风万古颂忠贞”。
谢升标所在部队的长官战友纷纷致信谢妻娄氏,述说谢司令英雄牺牲的经过,表示了深切的哀悼慰问。1939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追赠谢升标为中将,向家属发放了抚恤金2000元。1988年5月2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追认谢升标将军为“革命烈士”。2000年,谢升标遗骨移葬于临海烈士墓。
高节自有后人评
谢升标生前谨记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教喻,在他的军人生涯中,时时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因而做到了无欲而刚,清正廉洁。他爱兵如子,在给部队训话时,常说:“战场相逢勇者胜,平时相处和者亲。”战场上他身先士卒,军营中礼让三分。他坚持不开小灶,与战士们吃一样的伙食。晚上照例亲自巡查,总是最后一个休息。得到好烟、好酒、好菜,他总要与将士们一起分享。
训练和战斗的空隙,他常常找来自穷苦家庭的战士拉拉家常,问寒问暖,发现谁家里有困难,或是父母有病,便主动帮助,从自己薪水中拿出大洋资助,让他们寄回家里。跟随他转战江南的士兵们都说:“谢长官对我们的照顾,犹如父母。”
谢升标治军严明,军风整肃。训练场上、战场上,他虎眼圆睁,神色威严,每到一处,他都要求部属不准打扰老百姓,不准拿民众的钱物。一次部队在江苏宜兴张诸驻防时,他接到报告,说有一名队长在庙西村严重违反了军纪,他立即派人把那个触犯军纪的队长抓来,查问属实后,当着官兵和民众的面,立即予以处决。这件事,对部队教育很大,对民众影响深广,在官兵中起了警示作用。后来,部队在大华乡和桥一带活动时,有三个士兵偷偷跑到老百姓家里想敲点竹杠,老百姓问那几个士兵,你们是不是谢司令的部队,如果是谢司令的兵,我们就给你,如果不是谢司令的兵,我们就去告你们。这么一说,那三个士兵反而不好意思了,连忙对老百姓说:“我们是谢司令的兵,钱我们不要了,只要你们不去告我们就好了。”可是,此事后来还是传到谢司令的耳朵,这三个士兵还是被关了三天禁闭。
谢升标不徇私情,廉明奉公是出了名的。那时,在国军的将领中“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发国难财的,并不足为奇。
谢升标当过郑州警备司令,当过苏、浙、皖三省游击司令,官儿不算小,仗也打得多,他不但没有发财,而且是两袖清风。他维护治安,铲除恶霸,常有大批财物要经他处置,但他章法严明,不谋私利、从不取分文。
1934年,他在河南郑州当警备司令,一次回家探亲,近亲乡邻都来看望他,他们认为谢升标在外当“大官”,都想沾点“光”,想到他手下弄点差事干干。他的本家堂亲众兄弟缠住他,要他带他们出去谋个一官半职,谢升标断然拒绝。他的表妹夫徐××(黄埔军校四期毕业,当时已在部队中)想调到他身边做事,好有个关照,他也婉言谢绝。他的继子谢天鸥在他身边,他认为自己是军人,上司有命令,就会随时调防或奔赴战场,儿子在身边会有拖累,他毅然把儿子送回家乡去读书。
谢升标曾言:“带一人不如带一绳。”意思是带一个家乡的人在身边,可能会打着他的招牌,惹事生非,影响他的名声,成为一个拖累,不如随身带一根绳子还可能随时派得上用场。谢升标不讲情面,不徇私情,秉公办事,许多人都不理解他的良苦用心,埋怨他是六亲不认的冷血动物。
1938年1月,他父亲写信给他,说家里粮食不足,房子要修,老人寿坟要做,孙子上学要钱,意思是想买田、造房子,希望他给家里寄些钱,可他回信说:“我的薪水只能负担家中的生活费,其他费用我无能为力。”当了这么大的官,不但没有钱给家里买田地、造房子,而且连供儿子读书的钱都不能保证,家里的人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地方上不了解情况的人还以为谢家是“假哭穷”。
谢升标生活简朴,不吸烟,不酗酒,不搞特殊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1938年,谢升标血洒疆场,部队在清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他们的司令长官留下来的就只有血衣,信件,照片三件东西,在场官兵无不感动地泣不成声。
谢升标为抗击日本法西斯,为民族的存亡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作为军人,爱国将领,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他的英名将永留青史。他的精神已融入民族的魂魄;他的情怀已洒向壮丽的河山;他铮铮的铁骨,他玉洁的品德已和他英雄的故事一起在他的故乡临海,在江南大地流传,为人们敬仰着,怀念着。
(本文已被浏览 271 次)
|
|
|
|
|
→ 评论内容 (点击查看) 共1条评论,每页显示50条评论 浏览所有评论 |
2024-07-27 jThWDzYlAoxN |
评:gLAwtWNySIldfJo |
|
|
→ 发表我的评论 |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您发表的任何评论内容;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