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翱故里考辨疑点——谢翱的确切故里是今穆云乡咸福 |
|
作者: 出处: 更新时间: 2008年01月04日 |
谢翱故里考辨疑点
                   ——谢翱的确切故里是今穆云乡咸福
 
谢翱字皋羽,号晞发子,淳祐九年(1249年)诞生在今福建省福安市穆阳樟南坂。其父谢钥是闽东经学名家,尤精于《春秋》之学,著有《春秋衍义》、《左氏辨证》。被列为福安三贤之一的谢翱之所以扬名历史,主要功绩是“爱国诗人”,《四库全书提要》评价谢翱“诗文桀骜有奇气,而节概亦卓然可观”。爱国,表现在他尽倾家资追随文天祥抗元,兵败能保节,终不仕于元;诗人,是因为有名著《晞发集》传世,明代杨慎称他是“宋末诗坛之冠”。
 
据李健民《长溪集》之《南宋爱国诗人谢翱和他的故里》介绍,李先生认为谢翱的故里是晓阳,主要理由有:
其一,方志与宗谱的记载。《福宁府志》与《福安县志》均有记载:“谢翱宅在穆阳樟檀坂”。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重修三贤祠之《修三贤祠祀》载:“翱公父钥,字君启,居穆阳樟檀坂利湾”。
其二,李认为古、今穆阳皆无“樟檀坂”这个地名,而晓阳镇恰有地名“樟檀坂”在晓阳前面溪坂古街之尾,且“樟檀坂”西侧之山湾中有废村落名为“利湾(里湾)”。
仅凭以上两点,李的考辨显然难以说明史料的“穆阳樟檀坂利湾”与现在的“晓阳樟檀坂利湾”是同一地点。因此又补充了一点推断,认为穆阳自古是福安西部重镇的地理因素造成了习惯上将晓阳也统括在“穆阳角”的范围。
接着李先生引用的两则宗谱史料很有意义,主要是证明晓阳谢氏始祖谢淇在穆阳定居过,但不知据居何处。这二则宗谱史料是:
其一,《东田陈留谢氏宗祠序》记载:“淇公随王入闽,始迁古田,继迁穆阳,终迁晓洋。厥后万世子孙,徙居不一。”
其二,《重修晓洋谢氏宗谱世系》记载:“(淇)生五子,一女,(女)名贵娘,闽王立以为后。……王问后曰:卿乡有何风水?后答曰:有章龙、龟凤、金溪、玉林、财源、宝坑数村庇护于敝乡云。”
撇开李先生引用的谢姓“鸭娘皇后”属民间故事不论,李先生最后以水域来证实自己的推断,认为穆阳溪的其中三大支流即“蟾溪、秀溪、下逢溪”之源头都在晓阳,所以“晓阳是穆阳溪流域当然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无怪前人记述谢翱籍贯时都写成了‘穆阳樟檀坂’”。
李先生的推断是否正确,但疑点颇多。单从遗留的史料看,福建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省志——《闽书》,其中的[卷之三十一·方域志·福宁州福安县]关于福安乡与用儒乡的领图划分与后世的地方志书基本相同,在《闽书》中,福安乡的平溪里领九都、上十都、下十都,用儒乡的钦德里领十五都~十九都。同样的划分在《福宁府志·建置志·福安乡都》中有着详细的各“都”记载:下十都一图,小洋、东源、路口、南溪、南园、晓阳、前洋;……十五都一图,大留洋、宏儒、财源、宝坑、下蓬、隆坪、铜岩;……十八都一图,穆阳、苏堤……;十九都一图,樟垅、蟾溪、龟凤、金鸡、玉林、坂头和王陈坑。
可见,远在明清之际,晓阳与穆阳非但不同“里”,而且还不同“乡”,即福安乡的平溪里与用儒乡的钦德里。那么,作为编辑地方志的地方政府怎么会容易弄错,把晓阳记录为穆阳呢?即使元明清时的建置有改动,也有附加注释说明变动原因和情况。显然,李的地域归属推断是种臆断,不足以当凭据。何况在《东田陈留谢氏宗祠序》里的记载:“淇公随王入闽,始迁古田,继迁穆阳,终迁晓洋。厥后万世子孙,徙居不一。”就已经分别了穆阳与晓阳(晓洋)。
另,“……继迁穆阳,终迁晓洋。……” 又,“……王问后曰:卿乡有何风水?后答曰:有章龙、龟凤、金溪、玉林、财源、宝坑数村庇护于敝乡云。”这些能证明两种情况,其一,说明谢淇确实在穆阳居住过,且在以上地名之一或全部;其二,说明谢淇的后代子孙有再迁往穆阳居住的可能,因为有“……终迁晓洋。厥后万世子孙,徙居不一。”
在穆阳(今之穆阳镇、穆云乡、康厝乡古时外交称名统属穆阳)真无“樟檀坂利湾”这个地名吗?不仅存在,直到如今还有在民间使用着,官方用名古时是“樟垅” ,如今为“咸福”,民间多用“咸利湾”。而今的咸福大队包括有“咸利湾、樟垅和茶湾”三个自然村。
 
福建省历史名人谢翱研究会常务理事——施景西先生的《谢翱疑事考辨·谢翱故里的确切地点》有详细的记述,原文如下:
一、谢翱故里的确切地点。     《四库全书总目》中只说是“长溪人,后徙浦城。”但《大清一统志》(卷三百二十四)已云“福安西州里穆阳樟檀坂有翱宅”。《福安县志》亦云:“谢参军故里在穆阳樟南坂”。这是历史上的旧地名,究竟在何处?从已查到的明代嘉靖举人“穆阳”人缪一凤(谢翱外祖家的裔孙)所作《晞发集跋》、谢翱第十四世孙谢宪《修三贤祠记》和邑庠生阮瞻云的《重修谢氏宗谱序》等若干材料中记载有谢翱的曾祖谢景晖“肇基穆水畔”,翱父谢钥“居樟南坂利湾,与郑先生寀家居对面”。知谢、缪两家是“同里”又是姻戚。不久前又在今福安县穆阳镇苏堤村和康厝乡的西铭村各发现了《缪氏宗谱》和《郑氏宗谱》,可据以确定缪姓是“苏堤人”,郑姓是“西铭人”。从旧县志查宋淳佑五年(1245)福安初置县时,辖二乡,其下统九里,里领三十二都(其中钦德里领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都)。到明代福安疆域稍有变革,但钦德里名称及所领诸都不变。旧县志附有明景泰年间全县疆域图,可知穆水流经钦德里境内,苏堤、西铭两村各位于钦德里的十六都和十七都。不久前,在文物普查工作中,从今溪潭乡院前村发现《院前谢氏宗谱》,载明谢钥(谢翱父)由浦城迁居到樟南坂利湾,“娶缪氏,生子翱”又说“钥公由浦城迁邑十五都南坂,即樟南坂”。这十五都当然也在钦德里。我们实地考察了今福安穆云乡咸福村南有一片山间平地,面积约150亩,一直有“南坂”之称。当地人说这里曾长着许多古樟树。有的年轮已有五、六百年,后来南坂渐辟为农田,古樟砍伐殆尽,今坂侧一个废村前尚存几株三、四人合抱的大樟树。大概就是樟南坂了。那么明嘉靖缪一凤在《晞发集跋》文中称“翱为同里樟南坂人”,“里”自是钦德里,“利湾”又在哪里呢?原来南坂的北面本有两个相邻的村落,一名“咸福”,一名“里湾”,到清乾隆初,两村合并,统称为“咸里湾”。所以1982年编定《福安县地名录》时,仍把这片村落定名为咸福大队。由此可见今之咸福,即宋时樟南坂,利湾地。明清的“里湾”,应即宋之“利湾”谐语。从实地考察看,里湾位于穆水北4公里处,水南5.5公里处恰是西铭所在。其东南约7公里处即是苏堤。而西铭、苏堤、穆水至今仍保持着古老的名称,从建县至今无改变。这些还都与前引缪、谢、阮三人撰述中所云的:于缪为“同里”,与郑“居对面”,以及“穆水畔”、“利湾”等具体方位相符。因此可准确地下个结论:     谢翱的祖先原是浦城人,其祖、父开始移居到福安钦德里樟南坂利湾,今地名应为穆云乡咸福村。
 
从资料:“……谢翱的曾祖谢景晖‘肇基穆水畔’,翱父谢钥‘居樟南坂利湾,与郑先生寀家居对面’”。与“钥公由浦城迁邑十五都南坂,即樟南坂”。和“……明嘉靖(苏堤)缪一凤在《晞发集跋》文中称‘翱为同里樟南坂人’……”可以肯定谢翱故里确实为穆阳,但具体位置尚有疑义,因为“樟南坂”在十九都而非十五都。对此,施先生的文中是这样阐述的——“从旧县志查宋淳佑五年(1245)福安初置县时,辖二乡,其下统九里,里领三十二都(其中钦德里领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都)。到明代福安疆域稍有变革,但钦德里名称及所领诸都不变。”——明方志已将“樟南坂”记述在“十九都”之下,莫非宋淳佑时在“十五都”,对此尚待新考。
至于翱与繆同里,与郑家居对面,倒也事实。按施先生考证的樟南坂与苏堤隔一土岗即牛池岗,而西铭与牛池岗正隔一条穆阳溪对望,自是符合古文献的记载。
综上所述,可以证实古文献中的“谢翱宅在穆阳樟檀坂” 无偏误,谢翱的故里应是施先生考证的现为穆云乡咸福村。民间有堪舆传闻咸福不宜客居者,今在咸福唯有一谢氏人家,职业为制售豆腐,只是至今仍未能知道谢翱之父携眷迁居的缘由。
谢翱在其故里住过多久,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可以肯定他的少年时光在故里的。清·会稽徐沁野公著《谢皋羽年谱》云:
乙丑(1265年)度宗咸淳元年。
时年十七岁。先生父钥,治《春秋衍义》《左氏辩证》诸书,为时所称。先生世其业。既冠有声,乃从父如临安,经严陵,初登钓台。(这一年翱可能参加进士科考试)
丙寅(1266年)咸淳二年
时年十八岁,待父寓临安……
民国·郑贞文著《谢翱年谱》云:
宋度宗咸淳元年乙丑(1265)
翱十七岁,从父钥登西台(见自撰《登西台恸哭记》。按,西台即严子陵钓台)按:任士林《谢处士传》:“咸淳初,翱试进士不中,慨然以占文昌,作宋祖《镜歌鼓吹曲》,上太常乐工习之。”又按:宋濂《谢翱传》:“试进士不第,落魄漳泉二州。”又按:胡翰《谢翱传》“试进士不第,慨然求诸古以文章名家。”
 
-----------------------------------------------------------------------------
(本文已被浏览 1199 次)
|
|
|
|
→ 评论内容 (点击查看) 共0条评论,每页显示50条评论 浏览所有评论 |
|
→ 发表我的评论 |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您发表的任何评论内容;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