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发布信息 · 用户注册 · 用户中心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旧闻 谢氏新闻 谢氏宗祠 谢氏文苑 谢氏视频 谢氏百业 谢氏走访 宝树论坛
首页 谢氏信息 宝树算命 宝树建站 宝树贴图 爱情测试 虚拟社区 宝树学习 动画 幽默 解梦 房产 房源
网站功德 宝树人才 宝树音乐 宝树商城 宝树名人 宝树书法 邮编区号 宝树文学 象棋 悠闲 二手 母婴 留言
网络电视 天气预报 宝树影院 宝树企业 软件下载 火车查询 宝树起愿 宝树查询 生活 休闲 地图 日历 论坛
   谢氏网站欢迎您!让我们全球谢氏网友相聚谢氏网络空间!  信息:谢氏网站站长联系QQ:55977168 投稿信箱55977168@qq.com
东极真人谢自然(长篇)
作者:  出处:  更新时间: 2008年09月21日 
东极真人谢自然

谢燕颉

(一)

很早很早以前,谢氏就与神仙世界结了缘,如《山海经》《大荒西经》中灵山十巫之一的巫谢部落;《后汉书》方术列传中的能预知生死的谢夷吾;《列仙全传》、《续文献通考》中的能刺地涌泉、以竹叶为舟的谢仲初,还有出了一位生于唐代宗永泰年间,胎里素自幼修道,于唐德宗贞元十年白日飞升的女仙谢自然。

白日飞升,此乃旷古奇事,震惊朝野,波及后世。与之同属于一个时代的人“施状元”——施肩吾为此特赋诗一首《谢自然升仙》:

分明得道谢自然,古来漫说尸解仙。如花年少一女子,身骑白鹤游青天。

施肩吾(780——861),字希圣,号东斋,唐睦州分水东(今富阳贤德乡)人,元和二年(807)举进士,因淡漠名利,不待除授即东归,仰慕洪州西山(今江西新建),遂构椽隐居,潜心修炼,世称华阳真人,晚年率族人渡海至澎湖列岛定居,所作《澎湖屿》以及《感忆》诗颇能道出其地风光,工诗,与白居易友善,《全唐诗》收录其诗一百九十七首,著有《西山集》、道教著作《西山群仙会真记》、《太白经》、《黄帝阴符经解》、《钟吕传道集》等行世。

盛闻此事,当时另一位好道术的进士刘商也曾作诗一首《谢自然却还旧居》:

仙侣招邀自有期,九天升降五云随。不知辞罢虚皇日,更向人间住几时。

刘商,字子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大历间进士,礼部郎中,后隐居于义兴郡胡父渚,酷尚山水,著文之外,喜爱画松石树木,性情高迈,时人云:“刘郎中松树孤标,毕庶子松根绝妙”,初师于张璪,后自造真为意,间亦为人物,有观弈图石刻行于世。

李白生前好友范作之子范传正也为此作诗一首《谢真人还旧山》:

麾盖从仙府,笙歌入旧山。水流丹灶阙,云起草堂关。

白鹿行为卫,青鸾舞自闲。种松鳞未立,移石藓仍斑。

望路烟霞外,回与岩岫间。岂惟辽海鹤,空叹令威还。

范传正,贞元中举进士、宏辞,皆高第。唐元和十二年(817),为宣歙观察使,因与李白的有通家之情,期间经数年明察暗访,得知李白子李伯禽定居当涂,为其父守孝,已于二十五年前已离开人世,而李白之孙则离家出走,且不知所终,唯有两个孙女“一为陈云之室,一乃刘劝之妻”,并告之“先祖志在青山,殡于龙山东麓,地近而非本意”。

“一生低首谢宣城”,“青山日将暝,寂寞谢公宅”,“宅近青山,同谢朓公之脱骨”,从李白《草堂集》中可见李白确实对青山情有独钟,想到这里,范传正立即亲自前往青山勘察。

为了遂李白的这一遗愿,范传正与当涂县令诸葛纵相商,合力将李白之墓从当涂县城南龙山迁于青山西麓,还在墓前建了享堂一座,即今太白祠。范传正并亲自为新墓撰文,文中说“谢家山兮李公墓,异代诗流同此路”,成就了一段千年佳话。

因谢自然飞升受到皇帝的诏书褒奖,此后诸多文士更是以此为题,咏诗作文,极力抒发自己的感叹,如夏方庆诗《谢真人仙驾还旧山》:

何年成道去,绰约化童颜。天上辞仙侣,人间忆旧山。

桑田今已变,萝蔓尚堪攀。云覆瑶坛净,苔生丹灶闲。

逍遥看白石,寂寞闭玄关。应是悲尘累,思将羽驾还。

夏方庆,贞元中进士。此首诗中的“云覆瑶坛净,苔生丹灶闲”,后又成为夏姓宗祠的通用联。

在皇帝的倡导下,就是几为同龄人的中国思想界道统观念的确立者、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韩愈,也为此写下了长篇《谢自然诗》,详细叙述这骇世之事:

果州谢真人上升在金泉山,贞元十年十一月十二日白昼轻举,郡守李坚以闻,有诏褒谕。 

果州南充县,寒女谢自然。童騃无所识,但闻有神仙。

轻生学其术,乃在金泉山。繁华荣慕绝,父母慈爱捐。

凝心感魑魅,慌惚难具言。一朝坐空室,云雾生其间。

如聆笙竽韵,来自冥冥天。白日变幽晦,萧萧风景寒。

檐楹暂明灭,五色光属联。观者徒倾骇,踯躅讵敢前。

须臾自轻举,飘若风中烟。茫茫八纮大,影响无由缘。

里胥上其事,郡守惊且叹。驱车领官吏,甿俗争相先。

入门无所见,冠履同蜕蝉。皆云神仙事,灼灼信可传。

余闻古夏后,象物知神奸。山林民可入,魍魉莫逢旃。

逶迤不复振,后世恣欺谩。幽明纷杂乱,人鬼更相残。

秦皇虽笃好,汉武洪其源。自从二主来,此祸竟连连。

木石生怪变,狐狸骋妖患。莫能尽性命,安得更长延。

人生处万类,知识最为贤。奈何不自信,反欲从物迁。

往者不可悔,孤魂抱深冤。来者犹可诫,余言岂空文。

人生有常理,男女各有伦。寒衣及饥食,在纺绩耕耘。

下以保子孙,上以奉君亲。苟异于此道,皆为弃其身。

噫乎彼寒女,永托异物群。感伤遂成诗,昧者宜书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因谥号“文”,又称韩文公,苏东坡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代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不仅是文学家、哲学家,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作品汇集于《昌黎先生集》。

“有诏褒谕”是指唐德宗李适先后所下的二道诏书。一为《敕果州刺史手书》,一为《敕果州女道士谢自然白日飞升
谢自然在川北乃至全国,已名传千古,今中华博物审编委员会载《中国古代名人录》:谢自然[唐]女。华阳(今成都)女道士。幼而入道,善笔札,能属文。《绩仙传》。

(二)

谢自然(约765——794),唐代女道士,世称为东极真人,为果州人(今四川南充)人,祖籍山东兖州。她或许为东晋北府兵后裔,因东晋太元二年(377)十月,经谢安推荐,朝廷任谢玄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镇守广陵,后又都督徐、兖、青、司、冀、幽、并七州诸军事。

其父谢寰,孝廉,曾任秘书省校事从事。其母胥氏,出身本邑中豪门望族。谢自然性格聪明,不同凡响,自幼茹素,从不吃荤腥带血的食物。七岁时即从母亲之命,随女尼越惠、日朗修道,诵读《道德经》、《黄庭内经》。十四岁起辟谷绝粒不食,所崇瞻的是王母、麻姑、南岳魏夫人等诸女神仙。据说还游遍蜀中名山胜地,如青城山、峨眉山、三十六靖庐、二十四治,不久又离蜀远游京洛,直抵江淮,凡有名山洞府等灵迹之所,无不历览。

据《墉城集仙录》载,唐德宗贞元三年三月,谢自然于果州开元观诣绝粒道士程太虚受《五千文紫灵宝箓》。贞元六年四月,果州刺史韩佾试其真伪后,令其女韩自明师事之。七年十一月,谢自然迁徙居于州郭。九年,谢自然告请于新任果州刺史李坚,筑室于金泉山修炼。期间神奇事颇多,据称山神传达上命将授以东极真人之位。贞元十年十一月十二日,谢自然白昼升天,仕女数千人咸共瞻仰。

经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将此事奏闻于朝,李坚又上表奏闻,皇帝有诏褒美之。李坚还于金泉道场立碑,撰《东极真人传》一卷述其事迹。

韦皋(746——806),字城武,京兆万年(今西安)人,为建陵挽郎,凤翔节度使张镒署营田判官,唐德宗狩奉天,授陇州刺史,奉义军节度使,帝自梁洋还后召为左金吾卫将军,迁大将军,贞元元年出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在蜀二十余年,封南康郡王,卒年六十一,谥曰忠武。

唐德宗《敕果州刺史手书》云:“李坚,正亮守官,公诚奉国,典兹郡邑,政洽人心,所部之中,灵仙表异,元风益振,治道弥彰。斯盖圣祖垂光,教传不朽,归美于朕,良所兢怀,省览上陈,载深喜叹。冬寒,卿平安好。遣书指不多及。贞元十年。”

《敕果州女道士谢自然白日飞升书》曰:“手诏宣示中外。敕果州僧道耆老将士人等:卿等咸蕴正纯,并资忠义,禀温良之性,钦道德之风,志尚纯和,俗登清净。女道士超然高举,抗迹烟霞。斯实圣祖光昭,垂宣至教,表兹灵异,流庆邦家。钦仰之怀,无忘鉴寐。卿等义均乡党,喜慰当深,特为宣慰,想悉朕怀。卿等各平安好,州县官吏并存问之,遣书指不多及。”

唐德宗下诏褒美,地方官员将诏书刻石立碑 ,以传诸永远。据康熙《顺庆府志》载,在谢自然飞升的金泉山上,就有三通有关飞升的唐代石碑。其一为唐太和五年(831),果州刺史韦肃撰写的《金泉山仙述居》;其二是唐德宗《敕果州刺史手书》,其三为是唐德宗《敕果州女道士谢自然白日飞升书》。今三碑俱毁,然后两通碑文尚存于地方志中。

韦肃,名家子,少府监、洺州刺史、易州刺史,后唐天成二年(927)罢豆卢革、韦说,唐明宗曾考虑以韦肃作宰相。   

谢自然飞升后,果州南充各处陆续产生了不少名胜古迹。如南充西山,即古之栖乐山。据嘉庆《南充县志》载:“在治西五里,上有栖乐池,与嘉陵江相通,谢自然飞升日,仙乐响峰顶,因名。”

南充之玉屏山,即古之果山、金泉山。据嘉庆《南充县志》载:“在治西二里,唐贞元十年,仙女谢自然于此白日飞升,尚有石像。”

就是金泉山左的朝阳洞,两洞相通,因户东向,因名,额刻“隐仙洞”三字,山上有寺曰金泉,为谢自然飞升处,有步虚台遗迹,正殿祀真武,侧殿祀谢仙石像。

大方山,据嘉庆《南充县志》载,在治西三十里,又有小方山并峙,千峰万岭,周回缭绕,若洞天然,又有神女泉。

又据民国《南充县志》载,山崖壁上有“谢仙石室”,一称方山洞,凿石而成,高五尺,纵横八尺,是为谢自然所常居处。

南充之白塔山,即古之鹤鸣山。据嘉庆《南充县志》载:“在治东五里,相传谢自然升仙之日,有鹤飞鸣于上”,故名。

谢寰山,为谢自然之父谢寰所居,因名谢寰山,山有庭院,名曰灵泉。据据《四川通志》载,灵泉院即金泉院,谢真人升仙处。

兴圣院,在南充城南二里,创自唐德宗贞元年间,相传为谢自然炼丹之所,明朝进士杨文岳曾读书于此。

广安的鹤栖山亦“以谢自然得名。碑目云:鹤盝山在冀都镇,有古碑,字漫灭 ,尚仿佛可认。其略云:唐贞元十年,岁在甲戌,果州女子谢自然白日升仙,刺史李坚以状闻,又为之传,于时先有双鹤盝宿此山,然后飞迎自然,驾之而去。自是俗呼为‘鹤盝山’。”

本地文士、新任官员、远方游客均以谢自然飞升为主题题词咏诗甚多,如黄辉的《栖乐山》诗:

一上飞仙石,飘飘千古情。仙人不可见,秋月绕林生。

高池淡无影,独酌依空明。却望来时路,微茫烟际城。

黄辉,四川南充人,明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官至詹事府少詹事,诗与书与与陶周望诗文,董其昌书画齐名。 楷法钟繇,亦作行书,能独操机杼,置古帖中,亦不可复辨。

关于谢自然飞升,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详情可见诸《太平广记》。

据《太平广记》第一卷卷六六女仙十一谢自然载: 

“谢自然者,其先兖州人。父寰,居果州南充,举孝廉,乡里器重。建中初,刺史李端,以试秘书省校书,表为从事。母胥氏,亦邑中右族。自然性颖异,不食荤血。”

谢自然大约765年,唐代宗广德二年出生,先祖为兖州人。父亲谢寰居住在果州南充,举为孝廉,为乡里所器重。唐德宗建中初年,刺史李端调任秘书省校书,曾上奏以他为从事。母亲胥氏也出身本县豪门望族。谢自然生来聪明异常,不吃荤血食物。

李端(约743——782),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770)中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大历十大才子之一,年辈较轻却诗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名篇《听筝》入选《唐诗三百首》,今存《李端诗集》三卷。

“年七岁,母令随尼越惠,经年以疾归。又令随尼日朗,十月求还。常所言多道家事,词气高异。”

大约773年,大历八年,谢自然七岁时,从母亲胥氏命随尼姑越惠。774年,大历九年,八岁时因病回到家里,改随尼姑日朗,十个月方要求回家。平常所谈论的多是道家之事,言词气质高雅。

“其家在大方山下,顶有古像老君。自然因拜礼,不愿却下。母从之,乃徙居山顶,自此常诵《道德经》、《黄庭》内篇。”

其家在南充市嘉陵区西大方山下,山顶有太上老君李耳古像,谢自然遂去拜见行礼,从此不愿回家,就迁居山顶,自此经常诵读《道德经》、《黄庭内篇》。

“年十四,其年九月,因食新稻米饭,云:‘尽是蛆虫。’自此绝粒。数取皂荚煎汤服之,即吐痢困剧,腹中诸虫悉出,体轻目明。其虫大小赤白,状类颇多。自此犹食柏叶,日进一枝,七年之后,柏亦不食;九年之外,乃不饮水。“

大约779年,大历十四年九月,十四岁时,因吃新稻米饭,说碗中尽是蛆虫,自此一粒饭也不吃,还几次用皂荚煎汤喝,就连吐带泻,才将腹中各种虫子全部打下,从此身轻眼亮。这些虫子,有大有小,有红有白,种类繁多。自此以后还吃柏叶,每天一枝。七年之后,785年,唐德宗贞元元年,大约二十岁时,柏叶也不吃了。九年之后,786年,贞元二年,二十二岁连水也不喝水了。

“贞元三年三月,于开元观诣绝粒道士程太虚,受五千文《紫灵宝箓》。”

787年,贞元三年三月,二十二岁时,前往湖北江陵城内开元观拜访绝粒道士道济大师程太虚(今南充市人),授受长达五千字的《紫灵宝箓》。

程太虚,西充人,自幼学道,精修勤苦,隐居南岷山,绝粒,有二虎侍左右,一夕,大风雨,砌下得碧玉印,唐元和中解体,后迁神於元宫,容貌不变,宣宗命人求之,过商山,宿逆旅,躡险有居第如公馆,青童引见,一道士自称程太虚,祖居西充,宋赐号道济大师。 ,

据神农氏《三坟》中载,有南方大荒中的“如何”树。《紫灵宝箓》所述:“如何”树三百年一开花,九百年一结果。花色朱红。果实正黄。高五十丈。树冠枝叶全都铺陈张扬,形如车盖。叶长一丈,宽二尺多,像菅苎,青色,五分厚,像厚朴,可以用来絮棉衣。共结九粒种子,味道甜美。果实有核,形状像枣子。种子长五尺,围长也五尺。用金属刀剖它,它就酸;用芦苇做的刀剖它,它就辣,必须用火焰刀才能得到可以入药的果实。

“六年四月,刺史韩佾至郡,疑其妄,延入州北堂东阁,闭之累月,方率长幼,开钥出之,肤体宛然,声气朗畅,佾即使女自明师事焉。” 

790年,贞元六年四月,年过二十五岁时,果州刺史韩佾上任,怀疑她不吃人间烟火是假的,就将她关进州所北堂东阁中,关了几个月后,才率领其大小子女,用钥开锁把她放出来。只见她的体肤还和过去一样,说话时也声朗气畅。于是韩佾就让女儿韩自明拜她为师。

“先是,父寰旅(旅原作旋,据明钞本改)游多年,及归,见自然修道不食,以为妖妄,曰:‘我家世儒风,五常之外,非先王之法,何得有此妖惑?’因锁闭堂中四十余日,益加爽秀,寰方惊骇焉。”

此前,谢寰旅游多年回家时,看到她修行道术不吃饭,认为是妖妄。说:“我家世代儒风,认定除三纲五常之外,其它皆非先王之法,怎么能有这种妖孽迷惑人?”于是将她锁闭堂中达四十多天,然而谢自然却更加清爽秀气了,谢寰这才感到惊骇。

“七年九月,韩佾舆于大方山,置坛,请程太虚具《三洞箓》。十一月,徙自然居于州郭。”

791年,贞元七年(791)九月,年过二十六岁时,刺史韩佾亲自乘车舆来到大方山,设置坛台,请程太虚准备《三洞箓》。十一月,韩佾将谢自然移居到州郡的城郊居住。

“贞云九年,刺史李坚至,自然告云:‘居城郭非便,愿依泉石。’坚即筑室于金泉山,移自然居之。山有石嵌窦,水灌其口中,可澡饰形神,挥斥氛泽。”

793年,贞元九年(793),刺史李坚继任,谢自然禀告说:“我住在城郊不方便,愿依傍山石林泉。”李坚就在金泉山修建精舍,让谢自然搬过去居住。金泉山有个石嵌窦,说水灌入口中,可以洗形饰神,挥发气氛显示光泽。

 “自然初驻山,有一人年可四十,自称头陀,衣服形貌,不类缁流,云:‘速访真人。’合门皆拒之,云:‘此无真人。’头陀但笑耳。举家拜之,独不受自然拜。施钱二百,竟亦不受;乃施手巾一条,受之,云:‘后会日当以此相示。’须臾出门,不知何在。”

谢自然刚住进金泉山里,有一个年约四十岁,自称头陀,衣服形貌又不象僧人的人,说:“我速来访真人。”遭全家均拒绝,说:“这里没有真人。” 头陀只是笑。全家给他下拜,唯独不受谢自然之拜。施舍给他二百个钱也不接受,于是施舍给一条手巾,却接受了,并说:“以后当出示这条毛巾作标志。”不一会儿出了门,也不知哪里去了。

“久之,当午有一大蛇,围三尺,长丈余,有两小白角,以头枕房门,吐气满室。斯须云雾四合,及雾散,蛇亦不见。”

过了许久,一天中午,有一条大蛇,身周三尺粗,长约一丈多,还长着两只小白角,以头枕着房间门坎,吐出的气充满了室内,刹时云雾四起汇合,等到雾散,蛇却不见了。

“自然所居室,唯容一床,四边才通人行。白蛇去后,常有十余小蛇,或大如臂,或大于股,旦夕在床左右。或黑或白,或吐气,或有声,各各盘结,不相毒螫。”

谢自然所住的房间,只能放置一张床,四边只能让人行走。白蛇离去以后,经常有十几条小蛇,有的如胳膊粗,有的如大腿那么粗,从早到晚盘旋在床的左右,有黑有白,有的吐气,有的发声,各自盘结成一团,却不互相放毒攻击。

“又有两虎,出入必从,人至则隐伏不见。家犬吠虎凡八年,自迁居郭中,犬留方山(山原作出,据明钞本改),上升之后,犬不知何在。”

又有两只虎,出入必定相随,有人到来则隐伏不现。她家养的狗,吠虎共达八年,自从迁居城郭之中,狗留在大方山,谢自然飞升以后,狗却不知哪里去了。

“自然之室,父母亦不敢同坐其床,或辄诣其中,必有变异,自是呼为仙女之室。常昼夜独居,深山穷谷,无所畏怖。亦云:‘误踏蛇背,其冷如冰;虎在前后。异常腥臭。’”

在谢自然的房间里,父母也不敢同坐她的床。有时突然到她室内,必有变异之事发生。从此称谢自然的房间为仙女之室。谢自然总是昼夜独居,在深山穷谷之中,她却什么也不怕。还说:“不小心踏着蛇的背,其身冷如冰;老虎在前后,异常的腥臭。”

“兼言常有天使八人侍侧。二童子青衣戴冠,八使衣黄,又二天神卫其门屏。如今壁画诸神,手持枪钜,每行止,则诸使及神驱斥侍卫。”

还说常有八个天使在她身边侍从,两个童子衣青冠戴,八个天使都穿黄衣,又有两个天神在她门口把守。象今日壁画上的诸神,手拿枪钜,每当她行走或停歇,则诸天使和神明就充当驱斥妖邪护卫侍奉之职。

“又云:‘某山神姓陈名寿,魏晋时人。’并说真人位高,仙人位卑,言己将授东极真人之任。”

又说:“某山神姓陈名寿,是魏晋时人。”并说真人的地位较高,仙人的地位较低,说自己将授任为东极真人。

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少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此时,怎么成了山神?

“贞元十年三月三日,移入金泉道场。其日云物明媚,异于常景。自然云:‘此日天真群仙皆会。’金泉林中长有鹿,未尝避人。士女虽众,亦驯扰。明日,上仙送白鞍一具,缕以宝钿。上仙曰:‘以此遗之,其地可安居也。’”

794年,贞元十年(794)三月三日,二十九时,谢自然转移入金泉道场,那天云物明媚,与平常景物不同。谢自然说:“这日天上的真人和群仙都来聚会。”金泉树林中尝有鹿,不曾躲避行人,士女虽然众多,也温顺地与人相处。三月四日,上仙送来一副用宝钿穿结装饰的白鞍。上仙说:“把这个东西送给你,那个地方可以安居了。”

“五月八日,金母元君命卢使降之,从午止亥;六月二十日闻使,从午至戌;七月一日,崔、张二使,从寅至午。”

五月八日,金母元君命卢使降临,从午时起到亥时止。六月二十日,闻使降临,从午时起到戌时止。七月一日,崔、张二使降临,从寅时起到午时。

据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後集》卷一载:“金母元君者,九灵太妙龟山金母也。一号太灵九光龟台金母,一号曰西王母,乃西华之至妙洞阴之极尊。”

“多说神仙官府之事,言上界好弈棋,多音乐,语笑率论至道玄妙之理。又云:‘此山千百蛇虫,悉驱向西矣,尽以龙镇其山。’道场中常有二虎五麒麟两青鸾,或前或后,或飞或鸣。麟如马形,五色有角,紫麟,鬃尾白者常在前,举尾苕帚(帚字原阙,据明钞本补)。”

她多半叙说神仙官符之事,说上界喜欢下棋,诸多音乐,言谈欢语大都是至道家玄妙之理。又说:“这座山千百种蛇虫,全部被驱逐向西去了,完全以龙来镇守此山。”道场中经常有两只虎、五只麒麟和两只青鸾,或前或后,或飞或鸣。麟象马形,五色有角。紫麒麟,白鬃白尾的常在前,举起尾巴当笤帚。

“七月十一日,上仙杜使降石坛上,以符一道,丸如药丸,使自然服之。十五日,可焚香五炉于坛上,五炉于室中,至时真人每来。十五日五更,有青衣七人,内一人称中华,云:‘食时上真至。’良久卢使至,云:‘金母来。’须臾,金母降于庭,自然拜礼。母曰:‘别汝两劫矣!’自将几案陈设,珍奇溢目。命自然坐。初,卢使侍立,久,亦令坐。卢云:‘暂诣紫极宫。’看中元道场,官吏士庶咸在。逡巡卢使来云:‘此一时全胜以前斋。’问其故,云:‘此度不烧乳头香,乳头香天真恶之。唯可烧和香耳。’”

七月十一日,上仙杜使降临石坛之上,把一道符,团成像药丸似的,让谢自然把它吞服下去。七月十五日,可以焚烧五只炉香在神坛之上,五只香炉置于室内,到时候真人每天到来。十五日五更,有青衣七人,其中一人叫作“中华”,她说:“吃饭的时间上真仙人将到。”过了好久,卢使来到,他说:“金母来了!”不一会儿,金母降临庭院之中,谢自然行跪拜礼。金乳头香,即乳香,为橄榄科植物卡氏乳香树及其同属数种植物的油胶树脂。

“(十)七日,崔、张二使至,问自然:‘能就长林居否?’答云:‘不能。’二使色似不悦。”

七月(十)七日,崔、张二使到来,问谢自然:“能到长林去住吗?”谢自然回答说:“不能。”看两个使者脸色好象不高兴。

“二十二日午前,金母复降云:‘为不肯居长林,被贬一阶。’长林仙宫也。”

七月二十二日午前,金母又一次降临,她说:“因为你不肯到长林去住,被贬降一级。” 长林是仙宫。

“戌时金母去,崔使方云:‘上界最尊金母。’赐药一器,色黄白,味甘。自然饵不尽,却将去。又将衣一副,朱碧绿色相间,外素,内有文,其衣缥缈,执之不着手。且却将去,‘已后即取汝来。’又将桃一枝,大于臂,上有三十桃,碧色,大如碗。云:‘此犹是小者。’”

七月二十二日午戌时,金母离去,崔使者说:“上界最尊重金母。”赐给谢自然仙药一器皿,颜色黄白,味甜。谢自然没有吃尽,剩下的便拿回去了。又取出一套衣服,朱色碧色绿色相间,外层素色,内有花纹。那衣服似有若无,拿它好象拿不到手上。而且却将其带去,说:“以后再给你取来。”又将桃树一枝,比胳膊还粗,上面有三十个桃子,碧绿色,象碗那么大。说:“这还是小的。”

“是日金母乘鸾,侍者悉乘龙及鹤,五色云雾,浮泛其下。金母云:‘便向州中过群仙。’后去,望之皆在云中。” 

这一天金母乘坐鸾鸟,侍从均乘龙和鹤,在五色云雾中,飘浮而下。金母说:“顺便向州中去拜访群仙。”随后来离去,望见他们全在云中。

“其日州中马坊厨戟门皆报云:‘长虹入州。’翌日李坚问于自然,方验之。紫极宫亦报虹入,远近共见。”

那天州中马坊厨和戟门都来报告说:“有长虹进入州城。”第二天七月二十三日,李坚问谢自然,才验证了这回事。紫极宫也报告说长虹进入,远近的人全都见到了。

“八月九日、十日、十一日,群仙日来,传金母敕,速令披发四十日。金母当自来。所降使或言姓崔名某(某字原阙,据黄本补),将一板,阔二尺,长五尺,其上有九色。每群仙欲至,墙壁间悉荧煌似镜,群仙亦各自有几案随从。自然每披发,则黄云缭绕其身。又有七人,黄衣戴冠,侍于左右。”

“自八月十九日已后,日诵《黄庭经》十遍。诵时有二童子侍立,丹一遍即抄录,至十遍,童子一人便将向上界去。”

从八月十九日以后,每天诵读《黄庭经》十遍,诵读时有两个童子侍立着,用丹砂涂饰一遍就算抄录,到十遍时,有一个童子便把它拿到上界去。

“九月一日,群仙又至,将桃一枝,大如斗,半赤半黄半红,云:‘乡里甚足此果。’割一脔食,余则侍者却收。”

九月一日,群仙又来了,带着一个桃枝,像斗那么大,半红半黄半粉红,说:“乡里之人对此果很满足。”割一小块吃了,其余的就由侍从的人收回了。

“九月五日,金母又至,持三道符,令吞之,不令着水,服之觉身心殊胜。金母云:‘更一来则不来矣。’又指旁侧一仙云:‘此即汝同类也。’”

九月五日,金母又来了,拿来三道符,令谢自然把它吞下去,不让用水,服下以后觉得身心很舒服。金母说:“下一次我就不来了。”又指着旁边的一个仙人说:“这个人就是你的同类啊。”

“十五日平明,一仙使至,不言姓名,将三道符,传金母敕,尽令服之。又将桃六脔令食;食三脔,又将去。其使至暮方还。”

九月十五日天亮时,一位仙使来到了,他不说姓名,拿着三道符,传达金母的命令,让谢自然把它全服下去,又拿六小块桃肉令她吃下;谢自然吃了三小块,余下的又拿走了。那个使者到日落时才回去。

“十月十一日,入静室之际,有仙人来召,即乘麒麟升天。将天衣来迎,自然所着衣留在绳床上,却回,着旧衣,置天衣于鹤背将去。云:‘去时乘麟,回时乘鹤也。’”

十月十一日,谢自然进入静室之时,有仙人来召唤,即乘坐麒麟上了天。穿着仙人带天衣来迎接,谢自然将所穿的衣服留在绳床上,即回,又穿上旧衣,把天衣放到鹤背上带去。说:“去的时候乘麒麟,回来的时候乘仙鹤啊。”

“十九日,卢仙使来,自辰至未方去。每天使降时,鸾鹤千万,众仙毕集。位高者乘鸾,次乘麒麟,次乘龙。鸾鹤每翅各大丈余。”

十九日,卢仙使到来,从辰时到未时才离去。每当天使降临时,就有青鸾、白鹤千万只,群仙全部聚集在一起。地位高的仙人乘鸾鸟,其次是麒麟,再次是乘龙。青鸾和白鹤的翅膀各大约一丈多宽。

“近有大鸟下长安,鸾之大小,几欲相类,但毛彩异耳。言下长安者名曰天雀,亦曰神雀,每降则国家当有大福。”
近来有个大鸟落在长安,鸾鸟般大小,几乎相类似,但是毛的色彩不同。据说落到长安的大鸟名叫天雀,也叫“神雀”。每次降临,则国家就当有大福祉。

“二十五日。满身毛发孔中出血,沾渍衣裳。皆作通帔山水横纹。就溪洗浊,转更分明,向日看似金色,手触之如金声。”

二十五日,谢自然满身的毛发孔中都流出了血,染红了衣服,都形成通身霞帔的山水横条纹。把它拿到溪水中洗涤,其横纹反而更加分明,对着阳光看似是金色,用手去触摸它,发出像金属的声音。

“二十六日、二十七日,东岳夫人并来,劝令沐浴,兼用香汤,不得令有乳头香。又云:‘天上自有神,非鬼神之神。上界无削发之人,若得道后,悉皆戴冠,功德则一。凡斋食,切忌尝之,尤宜洁净,器皿亦尔。上天诸神,每斋即降而视之,深恶不精洁,不唯无福,亦当获罪。’”

二十六日、二十七日,东岳夫人也一起来了,劝谢自然洗浴,并用香汤,汤里不能有乳头香。又说:“天上自有神明,但不是鬼神的神。上界没有把头发剃掉的人,如果得道后,全都戴着道冠,功德则是一样。凡是斋供的食物,切忌先去尝它,尤其应洁净,器皿也是这样。上天的众神,每当斋供时就降临凡世来察看,最讨厌不精不洁。不但得不到保佑,反而会受到处罚。”

东岳夫人,即泰山夫人。

“李坚常与夫人于几上诵经,先读外篇,次读内篇,内即《魏夫人传》中本也。大都精思讲,读者得福,粗行者招罪立验。” 

刺史李坚常与夫人在几案上诵经,先读外篇,再读内篇,内篇就是《魏夫人传》的中册。大都是精心深思讲解,读的人得到福祉,粗疏修行的人则招到罪罚并立刻得到验证。

魏夫人,姓魏名华存,字贤安,晋任城(山东济宁)人。晋国司徒剧阳父康公舒之女。幼而好道,静默恭谨。读《庄》、《老》、《列》三传,五经百氏,无不涉览。其后冥心斋静,潜心修道,道行与日俱增。晋成帝咸和九年(334),诸真授成药二剂。服之,七日后抚剑化形而去,升仙为紫虚元君,上真司命南岳夫人,亦称南真。

“自然绝粒,凡一十三年。昼夜寐,两膝上忽有印形,小于人间官印,四坎若有古篆六字,粲如白玉。”

谢自然一粒粮食也不吃,已经坚持十三年了。昼夜睡卧,两个膝盖上忽然出现了印痕,比人间的官印小,四框内空隙中好象有六个古篆字,明亮得象白玉。

“今年正月,其印移在两膝内,并膝则两印相合,分毫无差。又有神力,日行二千里,或至千里,人莫知之。冥夜深室,纤微无不洞鉴。又不衣绵纩,寒不近火,暑不摇扇。人问吉凶善恶,无不知者。性严重深密,事不出口,虽父母亦不得知。”

794年,唐德宗贞元十年正月,那个印痕移到两膝内,把两膝并上,两印痕就合到一起,分毫无差。又有了神力,每天走二千里,有时走一千里,却没有人知道她走了。在漆黑的夜晚幽暗的室内,再细微的小事也无不洞察如镜。又不穿新丝棉絮,寒冷也不靠近火,暑天也不摇扇。人们问她吉凶善恶之事,没有她不知道的。她性情严肃,深守秘密,事情不随便出口,即使父母也不知道。

“以李坚崇尚至道,稍稍言及,云:‘天上亦欲遣世间奉道人和之,俾其尊明道教。’又言:‘凡礼尊像,四拜为重,三拜为轻。’”

因为李坚非常崇尚道教,才稍稍对他说一点。她说:“上天也想要使人世间信奉道教的人追随,使他们尊崇道教。”又说:“凡是给尊像行礼,以四拜为重,以三拜为轻。”

“又,居金泉道场,每静坐则群鹿必至。又云:‘凡人能清静一室,焚香讽《黄庭》、《道德经》,或一遍,或七遍,全胜布施修斋。凡诵经在精心。不在遍数多。事之人,中路而退,所损尤多,不如元不会者。慎之慎之!人命至重,多杀人则损年夭寿,来往之报,永无休止矣。’”

又及,居住在金泉道场,每当她静坐的时候群鹿就一定到来。又说:“凡是人们能够在一间清净的屋子里,焚香诵读《黄庭》、《道德经》,或一遍,或七遍,全胜过布施修斋。凡是诵经,全在精心,不在遍数多少。奉道之人,中途而退,所受到的损失更多,不如原来就不信的人。千万谨慎啊!人的生命最重要,多杀人就会损年折寿,一来一往的报复,永远没有休止啊。”

“又每行常闻天乐,皆先唱《步虚词》,多止三首,第一篇、第五篇、第八篇。《步虚》讫,即奏乐,先抚云璈。云璈形圆似镜,有弦。凡传道法,必须至信之人。”

每次出行经常听到天上的音乐,都是先唱《步虚词》,最多只唱三首,第一篇、第五篇、第八篇。唱完了《步虚词》,就奏乐,先抚云璈。云璈的形状似圆的镜子,有弦。凡是传道法术,必须是虔诚至信之人。

“《魏夫人传》中,切约不许传教,但令秘密,亦恐乖于折中。夫药力只可益寿,若升天驾景,全在修道服药。修道事颇不同,服柏便可绝粒。若山谷难求侧柏,只寻常柏叶,但不近丘墓,便可服之,石上者尤好。曝干者难将息,旋采旋食,尚有津润,易清益人。大都柏叶、茯苓、枸杞、胡麻,俱能常年久视,可试验。”

《魏夫人传》中,严格约束不许随便传教,但命秘密进行,也是害怕乖巧而半途而废。药的力量只能增加寿命,至于升天驾驭天空,全在于修道服药。修道的情形很不同,服食柏叶就能绝粒。如果山谷中难以找到侧柏,只有寻常的柏叶,只要不靠近坟墓就可以服用,生长在岩石上的更好。晒干了的难下咽,可一边采一边吃,柏叶中还有汁液,容易使人清爽获益,大体上说,柏叶、茯苓、枸杞、胡麻,都能常年见到,可以试验。

侧柏,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枝、叶有小毒,人、畜中毒引起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头晕、口吐白沫,有时发生肺水肿、强直性或阵挛性惊厥、循环及呼吸衰竭等症状叶提取物有中枢镇静作用。

“修道要山林静居,不宜俯近村栅。若城郭不可,以其荤腥,灵仙不降,与道背矣。炼药饮水,宜用泉水,尤恶井水,仍须远家及血属,虑有恩情忽起,即非修持之行。”

修道要在山林中清静之地居住,不宜邻近村寨,至于城郭就更不可以了,因为那种地方有荤腥,灵仙不会降临,且与道行相违背。炼药用水,应当用山泉之水,最讨厌井水,还必须远离家庭和血缘之亲属,顾虑有恩情之念忽起,即不符合修行持道的行为。

“凡食米体重,食麦体轻。辟谷入山,须依众方,除三虫伏尸。凡服气,先调气,次闭气,出入不由口鼻,令满身自由,则生死不能侵矣。”

凡是吃米的人身体就重,吃麦的人身体就轻。辟谷必须进入深山,必须依照以上众方法,除去三虫伏尸。凡是服气,首先是调气,其次是闭气,气的进出不通过口鼻,令其全身自由行走,则生死就不能侵害了。

辟谷,不吃五谷,方士道家当做修炼成仙的一种方法。又称“却谷“、“断谷”、“绝谷”、“休粮”、“绝粒”等。

三虫伏尸,《本经》又曰强骨髓,则固益液滋阴之正旨,三虫伏尸,即血枯液燥之劳瘵,甘寒清润,原以滋燥泽枯,是以治之。

服气,又称“食气”,“行气”,指呼吸吐纳锻炼,以呼吸为主,语见稽康《养生论》:“呼吸吐纳,服气养身。”

调气,用药物治疗气滞、气逆的证候,使气畅利平顺而恢复正常状态,实际包括理气法的行气、降气。

闭气,吸气满后,刹那间闭住呼吸,并全身用力,牙扣住,脚趾抓地,肛门用力收缩。

“是年九月,霖雨甚,自然自金泉往南山省程君,凌晨到山,衣履不湿。诘之,云:“旦离金泉耳。”程君甚异之。”

794年九月,阴雨连绵,谢自然从金泉前往南山探望程程太虚,凌晨到达,而衣服和鞋子却没有沾湿。程太虚诘问她,说:“我是白天离开金泉的呀!” 程太虚也觉得这事很奇怪。

“十一月九日,诣州与季坚别,云:‘中旬的去矣。’亦不更入静室。二十日辰时,于金泉道场白日升天,士女数千人,咸共瞻仰。”

794年十一月九日,谢自然到州里去向刺史李坚告别,说:“中旬我一定要走了。”也不再进入静室。十一月二十日辰时,谢自然在金泉道场白日升天,几千士女全都一起瞻仰。

“祖母周氏、母胥氏、妹自柔、弟子李生,闻其诀别之语曰:‘勤修至道。’须臾五色云遮亘一川,天乐异香,散漫弥久。所着衣冠簪帔一十事,脱留小绳床上,结系如旧。刺史李坚表闻,论褒美之。”

她的祖母周氏、母亲胥氏、妹妹谢自柔、弟子李生,听到了她诀别之语:“勤恳修炼才能得道。”不一会儿,五色云绵延遮蔽了整个山川,天上的仙乐和奇异的香气,散布弥漫了很久。谢自然平时所穿戴的衣冠簪帔十件,都脱下留在小绳床上,系的结扣像原来一样。刺史李坚上表把这事上奏唐德宗李适,皇帝下诏书褒扬赞美了她。

“李坚述《金泉道场碑》,立本末为传,云:‘天上有白玉堂,老君居之。殿壁上高列真仙之名,如人间壁记。时有朱书注其下云:‘降世为帝王’或为‘宰辅’者。’”

李坚在金泉道场立了《金泉道场碑》,撰写从头到尾叙说为谢自然得道升天传记,说:“天上有座白玉殿堂,太上老君住在那里,殿堂的墙壁上高高地排列着真人仙人的名字,像人间的壁记一样,不时有朱笔在名字之下注:‘降世为帝王’或‘为宰辅’一类的话。”

“又,自然当升天时,有堂内东壁上书记五十二字,云:‘寄语主人及诸眷属:但当全身,莫生悲苦,自可勤修功德。并诸善心,修立福田,清斋念道,百劫之后,冀有善缘,早会清原之乡,即与相见。’其书迹存焉。” (出《集仙录》)

又及,谢自然升天的时候,堂内东墙上书写一样一段话:“寄语家中主人及诸位眷属,但当我还全身在生,不要感到悲伤痛苦。自已也可勤修功德,并付诸善心,修立福祉心田,清斋念道,百劫之后,冀图有善缘,早日相会于清原之乡,皆时即可相见。”那些字迹还保存在那里。(出于《集仙录》)

(四)

《太平广记》,全书五百卷﹐目录十卷。由李昉﹑扈蒙﹑李穆等奉宋太宗之命,于太平兴国二年(977)至太平兴国三年(978)编纂而成,故定名为《太平广记》。

李昉(925——996),字明远,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县)人,后汉干佑年间(948)进士,官至右拾遗、集贤殿修撰,后周集贤殿直学士、翰林学士,宋初为中书舍人,宋太宗时任参知政事、平章事,雍熙元年(984年)加中书侍郎。至道二年(996年)去世,谥文正。宋代著名学者,着有文集五十卷,(《宋史》本传),又奉敕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等书,并行于世。

扈蒙(915——986),字日用,幽州安次人,少以文学名。晋天福中(940左右)举进士第。入汉为鄂县主簿,仕周为右拾遗,直史馆,知制诰,宋初由中书舍人迁翰林学士。后充史馆修撰。开宝中(971左右)与李穆等同修五代史。又与李方等同编文苑英华,详定古今本草,雍熙三年被疾,以工部尚书致仕,卒,多著述,作有鳌山集二十卷,《宋史本传》行于世。

李穆(928——984),字孟雍,开封武阳(今河南西平)人,周显德初以进士,为郢、汝二州从事,太平兴国中拜左谏议大夫,参知欧事,善篆、隶,工丹青,卒年五十七。《宋史本传、图绘宝鉴补遗》

《集仙录》,《墉城集仙录》,纪古今女子得道升仙之事,唐杜光庭集。道教神仙传记。原为十卷,共录女仙一百另九人,现已佚。

杜光庭(850——933),字宾圣(一云宾至),号东瀛子,处州缙云(今属浙江省)人(一曰括苍人,或云京兆杜陵人)。青少年时代,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为唐末五代著名道教学者,唐懿宗朝应九经举,赋万言不中,乃弃儒入道,师事天台道士应夷节,为司马承祯五传弟子,对汉天师、陆修静撰《道门科教》考定真伪,条列始末,为天下道流遵行。

郑畋荐其文于朝,唐僖宗召见,赐以紫服象简,充麟德殿文章应制,为道门领袖。中和元年(881),随唐僖宗避难成都,遂留于蜀,受到前蜀高祖王建赏识,命为太子元赝之师。永平三年(913),为金紫光禄大夫、左谏议大夫、封蔡国公,进号广成先生。通正元年(916)迁户部侍郎。干德五年(923),后主王衍受道箓于苑中,以杜光庭为传真天师、崇真馆大学士。不久,杜光庭隐于青城山白云溪。尝建飧和阁,奉行上清紫虚吞日月气法。

杜光庭学识渊博,攻读有方。他精通儒、道典籍,又对道教作过不少实地调查,生平著述极丰。收入《正统道藏》的有二十七种,《全唐文》收有三百二篇(其中《历代崇道记》亦见于《正统道藏》,可知有所重复)。主要有《道德真经广圣义》五十卷,《道门科范大全集》八十七卷,《太上黄箓斋仪》五十八卷,《广成集》十七卷,《序太上洞渊神咒经》二十卷,《道教灵验记》十五卷,《神仙感遇传》五卷,《墉城集仙录》六卷,《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一卷,《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说常清静经注》,《历代崇道记》一卷,《太上宣慈助化章》五卷,《集陆修静、张万福、李景祈、留用光、蒋叔舆等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五十七卷,以及其它斋、仪、表、序、记、传、颂、赞等等。对道教的教理教义、神话传说、斋醮科仪等,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阐发,不仅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道教面貌,为道教文化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关于谢自然“白日飞升”的记载,文献资料广泛,有人以“谢自然”检索《四库全书》,结果涉及图书约八十种,计一百一十四卷,出现一百五十三次。这些文献既有官修史书,又有野史笔记;既有地方图志,又有道教典籍。

在这众多的文献记载中,见诸正史的只有果州剌史李坚撰写的《东极真人传》。据《新唐书》志第四十九艺文三载:“李坚《东极真人传》一卷,果州谢自然。” 据《宋史》志一百五十八艺文四:“李坚《东极谢真人传》一卷”。

这也许是最早记载谢自然“飞升”的著作。但是,李坚《东极真人传》一卷以及无名氏所撰《谢自然别传》三卷皆已失传。

但是,其内容应该已被《集仙录》、《续仙传》和地方志所采取。如嘉庆《南充县志》中的《谢自然传》,长达数万字,也应是《集仙录》之中的《谢自然传》翻版。

  据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二十七记载:“金泉山,《方舆志》云,在城西果山之足。《唐书》:贞元十年,谢真人名自然于县界金泉紫极宫白日上升。郡郭是夕有虹霓云气,万目共睹。”

曹学佺(1574——1646年),字能始,号雁泽,又号石仓居士、西峰居士,侯官县洪塘乡(今福州市区)人,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授户部主事,改为南京添注大理寺左寺正,万历三十七年(1609),任四川右参政。隆武二年(1646),力主隆武帝亲征,收复失地。因年迈不能从行,捐银万两助饷,九月十七日清兵攻陷福州,自缢于西峰里府第,清干隆十一年(1746)追谥“忠节”。罢官家居二十余年,著述三十余种,诗文总名《石仓全集》,已佚,其中《石仓十二代诗选》被编入《四库全书》。

据《太平御览》卷一六七载:“《唐书》曰,贞元中,谢真人于郡中之紫极宫上升,万目所睹,郡郭是夕处处有虹霓云气。”

据《太平寰宇记》卷八十六载:“谢真人祠,《唐书》,真元十年谢真人名自然于县界金泉紫极宫白日上升。郡郭是夕有红霓云气之状,真轻举万目之所睹焉。”

对于韩愈《谢自然诗》的理解,长期以来一直存在很大的差异。谢自然“白日飞升“的消息传到长安,韩愈作《谢自然诗》以纪其事。然而契嵩、黄震、洪迈等学者则认为,韩愈此诗意在批判异端,否定飞升的真实性。契嵩直言:“韩子前作《谢自然诗》,而讥斥神仙异端者语句尤厉。”黄震《读韩文诗》:“谢自然诗,指其轻举之事为幽明杂乱,人鬼相残,不知人生常理而弃身。卓哉!正大之见乎!”

契嵩(1007——1072) ,俗姓李,藤州镡津人(今广西藤县)人,北宋名僧,着《原教》、《孝论》等十多篇,力陈佛教的“五戒”、“十善”与儒家的“五常”义理相通,驳排佛之论,又着《禅宗定祖图》、《传法正宗记》等,对禅宗史有较大影响,观察李公谨奏请赐紫方袍,开封府尹王仲义复奏,请诏付传法院将其著述编次入藏,赐号明教大师,又校定《六祖坛经》,并着《六祖法宝记叙》。后人集其论着、书启、叙记、诗歌、碑志为十九卷行世,题为《镡津文集》。

黄震(1213——1281),字东发,世称于越先生,身后又称“文洁先生”,浙江余姚(今慈溪)人,南宋末年重要哲学家,以批判理学著称,东发学派的创始人。

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韩愈此诗是为了证明谢自然飞升的真实性,且告诉人们学仙轻举的可能性。如北宋《南窗记谈》(作者佚名)说:“秦汉以来,方士言神仙,莫不白日飞升,后世小说所载,往往而然。人未尝有目见之者,难以必其有无,惟韩文公诗,叙谢自然事曰……,据此等语,则自幼学仙,而致轻举,众所共见者,昭然不巫。” 而吕希哲更是明确地说 :“吾读韩氏谢自然诗,然后知有神仙也。”

吕希哲(1039——1116),字原明,先世为莱州人,后居家寿州,少从焦千之、孙复、石介、胡瑗学;复从程颢、程颐、张载游,闻见益广。以荫入官,有贤名。北宋元佑中,为崇政殿说书,导帝以正心诚意为本。徽宗时,改光禄少卿。力请外,以直秘阁知曹州。遭崇宁党祸,夺职知相州。罢为宫祠,寄寓淮泗间十余年,卒。着有吕氏杂记二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南宋王俦也看出韩愈在某种程度上持怀疑态度,便赋诗《谢自然》:

颇怪韩夫子,犹疑谢自然。至今成福地,自古有神仙。

王俦(?——1130),字尚友,平阳人,南宋干道中知乐至,亷洁谦恭,宽民严吏,民立生祠祀之。以通判真州权通判广德军,宋高宗建炎四年,叛卒戚方陷广德时不屈死,《宋史》卷四五三有传:王俦,以通判真州权通判广德军。建炎末,盗戚方既为刘晏所破,引兵欲趋宣城,道过广德,入其郛。俦不屈,与权判官李唐俊、权司法潘偊、权知广德县韦绩、权丞蒋夔皆死。后赠俦二官,唐俊等皆京秩,录其家一人。

(五)

   关于飞昇之事,古来就有。如我县(江西宁都)城郊迳口张丽英于西汉年间在翠微峰(金精山)飞昇成仙,翠微峰从此辟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五。

据晋干宝《搜神记》载:“金精金星之精也,相传汉时宁都县张姓者名金华,生女曰丽英,生禀端相,能先事言民间休咎。去县之西北十五里,有山律萃嵬然一方。年十五,入山修炼,遂得道。长沙王吴芮闻而聘焉,丽英弗许,乃升山之高处,如曰:‘山有石室,中通洞天,若能凿之,当相见也。’芮大发兵攻凿,即通,见女乘紫云在半空,语曰:‘吾为金星之精,特降治此山耳’。言讫而去。后人因名其山曰。”

至于辟谷,更是屡闻不鲜。在我县翠微峰山脉的莲花山上,有一座晋代青莲古刹,现有一位女尼,名释宏青,曾在专家严格监护下,从1991年元月13日开始,创造了一千二百余天粒米不进的辟谷记录,“中国农民”杂志记者曾两次专访其人其事。 

释宏青,俗姓温,名带娣,1968年9月出生于于都县罗坳镇古樟村一个农民家庭。从小聪明伶俐,在校学习成绩优良,在家经常主动帮母亲做家务事。父母十分疼爱。因是“胎里素”,出生后也一直吃素,其母亲认定女儿与佛有缘,于1976年初夏,到赣州海会寺,拜谒时年八十高龄的崇鉴大法师。大法师慧眼说:“善哉善哉!佛渡有缘人,此女甚具慧根,实与佛门有缘。”便取法名为释振进。

释振进先为居士,初中毕业后除了农忙时节在家,其余时间都到海会寺侍奉师父至1990年崇鉴大师圆寂。

临终前,师父一再叮嘱释振进:“我走后,切记宁都莲花山是你唯一的去处,那里的青莲寺,当名扬四海,光大佛门。若不遵师命,稍有妄念,你走到哪里就会病在那里!”是年初秋,释振进秉承师命,来到宁都县莲花山青莲寺,向住持宽胜详细讲述自己出家的经过,和崇鉴法师的遗命,要求收她为徒,宽胜师当众宣布收下释振进为徒弟,并更法名为释宏青。1991年9月,释宏青遵师父指示,独自一人前往江西省永修县云居山受戒,正式削发为尼。 

谢自然,就是作为道教的名人,亦将与道教长存史册。

 




 (本文已被浏览 2192 次)
 发布人:谢欢
 → 推荐给我的好友
上篇文章:谢守忠-滨州市委常委、滨州军分区政治委员
下篇文章:谢氏家训/诗谣版
  →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 评论内容 (点击查看)   共0条评论,每页显示50条评论   浏览所有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 发表我的评论
您的姓名: 您的Email:
评论内容:
250字内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须知 →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您发表的任何评论内容;
  • 阅读排行
    · 谢琳,女高音歌唱家,...
    · 谢氏族谱
    · 中国姓氏网站大全
    · 中国的谢姓姓氏图腾
    · 寻找字辈
    · 谢氏四房世辈
    · 谢氏宗亲应该注意的问...
    · 差干谢姓的开基始祖据...
    · 各位姓谢的兄弟姐妹们...
    · 安徽枞阳水圩谢氏族谱
    · 美女明星-谢雨欣(艺...
    · 南京市溧水县柘塘艾元...
     
     
    推荐文章
    · 广西昭平谢家历史  ...
    · 崧高(尹吉甫赞申伯的...
    · 湖北赤壁(蒲圻)大成...
    · 龙川山池谢氏概况
    · 谢晋,一个爱看书的电...
    · 谢天锡其人其画
    · 东极真人谢自然(长篇)
    · 请大家为我儿子投一票,...
    · 广西平南县思旺古榄谢...
    · 湖北谢崇德诗选
    · 泗门谢氏祖训24条
    · 寻根
    关于我们   谢氏聊天   友情链接   留言   后台管理
    版权所有:宝树网  http://www.xieshi.org/    投稿邮箱:55977168@qq.com 广告热线:15677189169    
    Copyright(c)全球谢氏宗亲网 站长:谢欢 电话:15677189169   联系站长:15677189169 技术QQ:55977168    桂ICP备07004993号   
    宝树网站数据统计:文章总数 8874 篇,论坛贴子总数 30448 贴,今日论坛发贴 0 贴,网站谢氏登记9920 人,最新注册的是:海南谢邦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