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发布信息 · 用户注册 · 用户中心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旧闻 谢氏新闻 谢氏宗祠 谢氏文苑 谢氏视频 谢氏百业 谢氏走访 宝树论坛
首页 谢氏信息 宝树算命 宝树建站 宝树贴图 爱情测试 虚拟社区 宝树学习 动画 幽默 解梦 房产 房源
网站功德 宝树人才 宝树音乐 宝树商城 宝树名人 宝树书法 邮编区号 宝树文学 象棋 悠闲 二手 母婴 留言
网络电视 天气预报 宝树影院 宝树企业 软件下载 火车查询 宝树起愿 宝树查询 生活 休闲 地图 日历 论坛
   谢氏网站欢迎您!让我们全球谢氏网友相聚谢氏网络空间!  信息:谢氏网站站长联系QQ:55977168 投稿信箱55977168@qq.com
谢国与谢邑的关系浅见-谢五八
发布时间:2011-12-07 02:28:45 发布人:宝树网 新闻来源:
谢国与谢邑的关系浅见
谢五八



    姓氏的发源地是各个姓氏的“圣地”,是每个氏族人员最关注的问题。谢氏的发源地在史书上有“谢国”与“谢邑”的记载,但古“谢国”与 古“谢邑”又在何处?经过近些年的研究与考证,古“谢邑”已确定了下来,它就在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境内,而古“谢国”又在何方?
    因为古“谢国”尚难确定位置,所以主“炎”者认为谢氏出自黄帝系的“黄帝说”不能成立。而主“黄”者认为谢氏出自炎帝系的“炎帝说”不能自圆其说:申伯裔“以国为氏”、“以邑为氏” 本应姓“申”,为何反而姓“谢”了?这确实是在谢氏文化的源流研究中二个较难解决的难题。谢国在今天的什么地方?“以邑为氏”或“以国为氏”为何不姓申而姓谢?这二个问题也一直煎熬着、灸烤着笔者。这两个问题不解决,许多的其他问题与现象都无法解决,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它们就如同两个拦路虎一样,拦住了谢源文化研究向纵深的发展。而弄清古“谢国”与 古“谢邑”的关系,是理清这些问题的关键。
     其实,只要仔细査看史料,扎在故纸堆里就能发现前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虽然古人的作品文字简约,只有三言二语,但言简意赅,语义明确,能说明问题。如宋代的邓名世在他的《古今姓氏书辨证》一书中就有论述:“谢,出自黄帝之后,任姓之别为十族,谢其一也。其国在南阳宛县,三代之际微不见,至《诗?嵩高》始言周宣王使召公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已失国,子孙散亡,以国为氏。” 邓名世,字元亚,两宋之际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是宋代的著名学者,更是谱学权威,曾撰《国谱》、《年谱》、《地谱》、《人谱》,通称《春秋四谱》,另有《春秋论说》、《春秋类史》、《春秋公子谱》、《列国诸臣图》、《左氏韵语》等近百种著作。其《古今姓氏书辨证》一书参考《元和姓纂》、《熙宁姓纂》、《宋百官公卿家谱》等宋代及宋代以前历代姓氏文献,互为参校,成书于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邓名世去世时仍未定稿,由其子邓椿年续成,到乾道四年(1168年)刊行。原书久已散失,清初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出四十卷。
    邓名世在《古今姓氏书辨证》一书中对当时所能见到的姓氏的起源、郡望、名人、流布作了或详或略的考证,为后人研究姓氏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资料,堪称宋代姓氏学研究集大成之作,是我国古代姓氏谱牒学方面的一部重要著作。邓名世因不满前人以及当时姓氏研究大多停留在记录姓氏的现状,而是以考证姓氏文献的真伪为己任,希望能清理以往姓氏研究的成果,在学术上有所创新。他从考辨以往姓氏书之误入手,以修撰一部古今姓氏全书为撰著宗旨,因此“长于辩论”成为此书的一大特点。《辩证》问世以后,颇为同时代学者所重,也对后世的姓氏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熹《朱子语类》称赞邓名世“世学甚博,姓氏一部,考证甚详,盖不虚也”,王应麟《姓氏急就篇》、《困学纪闻》等多引据邓著。清乾隆年间纂修《续通志》,其《氏族略》一篇更是多据《辩证》以补充之。在现存的姓氏谱牒文献中,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辩证》与《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鼎足而立,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笔者认为,作为这样一名严谨的姓名学学者的考证结论应该是可信的,不然,后世也不可能那么重视它。所以,他的“谢国”与“谢邑”是同一个地方的“辩证”结论也应当是确实可信的。为了表述方便,笔者将邓名世的学说称为“一地说”。
    无独有偶,清代的郝懿行也与邓名世的观点相同,亦采用“一地说”。他在《丽书堂文集?谢氏族谱叙》中说:“谢氏之先,盖鼻祖于黄帝,《晋语》称黄帝之子得姓者十四人,而任居第七;《世本》称任姓之宗得国者有十而谢居其一。周宣王时封舅申伯于谢,而任姓之谢始微……自周以前谢为国,春秋以后谢为氏。” 郝懿行(1757-1825年),字恂九,号兰皋,山东栖霞人,清嘉庆年间进士,官户部主事、江南司主事等,为清代著名学者,经学家、训诂学家。长于名物训诂及考据之学,于《尔雅》研究尤深。著有《尔雅义疏》、《山海经笺疏》、《易说》、《书说》、《春秋说略》、《竹书纪年校正》、《证俗文》、《蜂衙小纪》、《燕子春秋》、《海错》、《宋锁语》、《实训》、《郑氏礼记笺》等书20余种。 他收编在《丽书堂文集》中的《谢氏族谱叙》,是他为谢氏族谱所写的序言。同样道理,对于这么一位对治学近于苛刻的经学家与训诂学家,如果没有一定的依据与十足的把握,他也是不会那么轻易下结论的。
    以上是古人的考证与认识,那么当代人的观点呢?最近由中国国际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姓氏通鉴》一书,也采用了“一地说”,认为“谢国”与“谢邑”其实指的是同一个地方,即在西周之前这地方叫“谢国”,在西周未年之后这地方叫“谢邑”。该书在《百姓氏溯源?谢姓》篇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谢姓来源于黄帝儿子禹阳的后代。禹阳的后裔先后建立了10个囯家,第一个就是谢国。西周后期,周宣王为了加强南方的统治,先派召伯攻下谢国,又把自己的舅父申伯徒封到谢地,谢国就灭亡了。谢国人为了纪念自已的国家,以国为姓,全部改姓为‘谢’。这是谢姓的主要来源,至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谢国地域,在当今河南南阳附近。”“周宣王派召伯等大臣先行灭掉谢国,在其旧土上营建了谢邑,作为申国的新都。这种观点与古人的完全一致。
既然“谢国”与“谢邑”就是同一个地方,那么“国”与“邑”又有什么异同?分析这个问题能加深由“谢国”变“谢邑”这一过程的理解。
    国,是一个会意字。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或”亦兼表字音。在古代,“国”字有“國”、“囻”、“圀”、“囯”、“囶”等十余种写法。其本义为“邦国”。在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类似于现在说的“全国”,诸侯管辖的地方才称“国”、“方国”。《说文》解释说:“国,邦也。” 《周礼?太宰》:“以佐王治邦国。”注:“大曰邦,小曰国。” 《周礼?大司马》:“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 在古代,王、侯的封地皆称国,部落也称国。《后汉书》:“凡七十八国。伯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 另外,一国政权机关所在地称“国都”,又称“国城”、“国邑”。《孟子》:“在国曰市井之臣”。注:“谓都邑也。”
邑,也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字形“邑”。上为囗(wéi),表疆域,下为跪着的人形,表人口。合起来表城邑。指城市,都城,旧时也指县和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归纳起来,“邑”有以下几种含义:
谢爱强  17:18:34
1、古代称侯国为邑。《说文》:“邑,国也。”段玉裁注:“ 《左传》凡称人曰大国,凡自称曰敝邑。古国、邑通称。”2、指国都、京城。《尔雅》:“邑外谓之郊。” 郭璞注:“邑,国都也。” 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天子治居之城曰都,旧都曰邑也。”3、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左传》:“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孔颖达疏:“小邑有宗庙,则虽小曰都,无乃为邑,为尊宗庙,故小邑与大都同名。”4、泛指一般城镇。宋?苏洵《六国论》:“小则获邑,大则得城。”5、通称诸侯的封地、大夫的采地。《战国策?燕策》 :“ 邑万家。”6、居民聚居的地方。《释名》:“邑,人聚会之称也。”唐?柳宗元《柳河东集》:“邑犬群吠。”7、 旧时县的别称。唐?柳宗元《封建论》:“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另外,《尚书?盘庚》亦称所迁都城为“新邑”,说明邑可指最大的城市、首都,并包括其附近农田。有如今天的“市”,既包括“市区”与“郊区”,也包括归市管辖的“农村部分”(这个“农村部分”可能要比“市区”大好几倍,如现在的重庆市就是这样)。
从以上分析可知,“国”与“邑”其古义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是诸侯的属地既可称“国”,也可称“邑”,“囯”“邑”可以通称。从这一点上说,“谢国”与“谢邑”的古代含义是一样的,没有本质区别,只是文字表述不同而已。“国”与“邑”不同的地方是:1、“国”的地域比“邑”要宽。居民聚居地、部落、县、乡等,也可以称“邑”,而不可称“国”。2、“邑”可以是“国”或区域的一部分,如国中的城市:国邑、国都等;区域的治所:县邑、乡邑等。另外,作为城市的称谓,“邑”与“都”也有所区别。不论城市的大与小,凡有先君宗庙的则称“都”,无先君宗庙则称“邑”。根据古代“囯”“邑”在用法上的这种区别,可知周宣王时期的“谢邑”就是“申国”的新都城所在地。我们是否可以这么理解与表述:在远古的黄帝时代,黄帝儿子禹阳的后裔建立了“谢国”,从建国之后到唐虞时代的父系氏族社会晚期的几百年里,“谢国”一直是很兴盛的,经、商、周三代1800多年的风雨后,“谢国”逐渐衰弱了,边缘化了,所以史不见经传,直到孔子选编的《诗经》中收录了《嵩高》与《黍苗》二篇,“谢国”才重见史册。但从《诗经》中《嵩高》篇与《黍苗》篇描述召伯率军进入“谢邑”时没有“谢人”抵抗的记载来看,“谢国”当时已经是不堪一击了。这样的方国怎么能够抵御日益强大的楚国?周宣王为了巩固边防,只好让自己的元舅取而代之了。可能当时一起封给申伯的,还不止谢国的土地,还包括谢国附近一些其他方国的土地,一起由伯组成一片南国屏障,只是缺乏史料记载而已。
    为什么“谢国”变成了“谢邑”?申伯去了“谢国”之后,千年“谢国”刹那之间便变成了“申国”,作为一个“国家”的象征,“谢国”已不再存在了,但“谢国”首都之名“谢邑”仍在。有如明朝的首都叫“北京”,大清国的首都也叫“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还是叫“北京”一样,因改朝换代国名改了,但作为首都的地名没有改。有如民间的“张家岭”、“李家坳”等地名,都是因有张姓、李姓的人居住而得名的,但当张姓、李姓不在此地居住时,几百年以后,当地人仍然会叫此地为 “张家岭”、“李家坳”,地名是有这种惯性的。所以当年谢族人居住的地方,改朝换代之后仍然叫“谢”(即谢地),这不足为怪,是惯性使然。但又为什么申国的新都不叫“都”而叫“邑”呢?按照“周制”,有先君宗庙的才能称“都”,无先君宗庙则只能称“邑”。“谢国”的宗庙只能姓“谢”,供的是谢氏“先君”。外姓的新君去后,要么把“先君”谢氏的宗庙毁掉了而使其城内“无”旧宗庙了;要么新君本姓的宗庙尚未建立(尚未有去世的“先君”),因此也“无”新宗庙可言。所以按照礼制,由“谢国”旧都改成的“申国”新都只能称“邑”,即随俗称“谢邑”。不能称“都”,即不能称“谢都”或“申都”。
    明确了上述道理,史料上记载的“以国为氏”、“以邑为氏”, 却又不姓“申”而姓“谢”的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以国为氏” 指的是周宣王封申伯之前的“谢国”,“以国为氏” 自然是姓“谢”了。“以邑为氏” 指的是周宣王封申伯之后的“谢邑”,因为申伯去后只改了国名,没有改首都的地名,仍然以“谢”地称,所以“以邑为氏” 自然也是姓“谢”了。这就是把“谢国”与 “谢邑”两个概念 “合二为一”去阐释的好处。
总之,从以分析可知,古“谢国”与古“谢邑”是同一块地方在不同时期的称谓,“谢国”与“谢邑”是一种承继关系。以申伯被封“谢邑”这一历史事件为界,在此之前的“谢国”存在了近2000年,在此之后的“谢邑”存在了130多年。如果这一结论没有错,那么,这里就是谢人的主要发源地,这里也就是谢人经营了2000多年的的“圣地”。当然,如果再加上在此之后的3000年,坚持在这里的谢人应当是经营5000年了!

    注:本文中提到的《世本》,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史书。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在唐代曾改称《系本》或《代本》。该书记载黄帝以来上古帝王贵族世系宗传的史事,以及春秋时诸侯大夫的史事。原十五篇,有《帝系篇》﹑《王侯世》、《卿大夫世》、《氏姓篇》、《作篇》、《居篇》等。《汉书》谓下迄春秋,但有的本子记事至秦末,当为后人续补。该书对纪传体的创立有所影响,司马迁作《史记》曾以该书为据。东汉末以来,宋衷、宋均、孙检、王氏等皆有注。宋代目录书不著录该书,高似孙《史略》说他曾有辑本,说明当时即已失传。清钱大昭﹑王谟﹑孙冯翼﹑陈其荣﹑洪饴孙﹑秦嘉谟﹑张澍﹑雷学淇、茆泮林、王梓材等皆有辑本,1957年商务印书馆汇印为《世本八种》。《世本?氏姓篇》记载:“谢,任姓,黄帝之后。”这是目前能够找到的、最早的一本有关谢氏来源的史书。比唐代林宝的谱牒姓氏学专著《元和姓纂》中“谢,姜姓炎帝之允(胤)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于谢,今汝南谢城是也,后失爵,以国为氏焉”的记述早了1200余年。因此,《世本》是一部隔“谢国”、“谢邑”时代在时间上最接近的史书,其可信度自然要比后来的其他史料记载显得要高一些。因此,黄帝裔曾经建立过“谢国”这件事绝不是空穴来风,其“谢国”人“以国为氏”这一点也是勿容置疑的。 
2010/11/1于守愚斋
 (本文已被浏览 348 次)
 发布人:谢欢
 → 推荐给我的好友
上篇文章:尊祖敬宗,励志报国在全球谢氏宗亲联谊总会第四届恳...
下篇文章:特别重视教育,为兴族强国努力奋斗--谢原寿
  →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 评论内容 (点击查看)   共0条评论,每页显示50条评论   浏览所有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 发表我的评论
您的姓名: 您的Email:
评论内容:
250字内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须知 →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您发表的任何评论内容;
  • 阅读排行
    · 全球第三届恳亲代表大...
    · 谢茹当选为江西省副省...
    · 广西平南县思旺谢氏重...
    · 网站更新栏目---谢...
    · 中华谢氏总谱编纂大纲...
    · 全新网站:谢氏-宝树...
    · 谢姓当代电影音乐名人
    · 谢从武提供--授谱大...
    · 4月23日两广和全国...
    · 特别感谢:广州的谢陶...
    · 记新闻人物--中国全...
    · 谢从武提供--授谱1
     
     
    推荐文章
    · 艾园谢氏宗祠被列为南...
    · 广西平南武林虎头山祭...
    · 谢和祖籍二考-谢仁聪/...
    · 全球谢氏第四届恳亲大...
    · 全球第四届恳亲大会筹...
    · 记茂名市2010年高...
    · 族人幸会更无前-湖南...
    · 灾情消息 重庆特大暴...
    · 广西谢氏宗亲联谊会谢...
    · 建阳市谢麟公陵园主体...
    · 热烈祝贺浙江泰顺月湖...
    · 家在东山 --谢氏之...
    关于我们   谢氏聊天   友情链接   留言   后台管理
    版权所有:宝树网  http://www.xieshi.org/    投稿邮箱:55977168@qq.com 广告热线:15677189169    
    Copyright(c)全球谢氏宗亲网 站长:谢欢 电话:15677189169   联系站长:15677189169 技术QQ:55977168    桂ICP备07004993号   
    宝树网站数据统计:文章总数 8874 篇,论坛贴子总数 30448 贴,今日论坛发贴 0 贴,网站谢氏登记9920 人,最新注册的是:海南谢邦勇